中国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及泥沙控制(英文)

被引:11
作者
崔鹏 [1 ]
葛永刚 [1 ]
林勇明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产沙量; 泥沙输移; 水土保持; 小流域综合治理; 三峡库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三峡库区严重的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是三峡库区泥沙重要的来源之一,威胁三峡工程安全。坡耕地是三峡库区泥沙主要源地,占入库泥沙的46%;大规模的库区后靠移民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山区开发及三峡工程建设过程的工程扰动加剧了土壤侵蚀与产沙。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后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进一步增加入库泥沙量。为了有效控制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库区环境,从1989年开始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典型模式的水土保持工程在三峡库区广泛开展,有效控制了库区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三峡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模式,文章分析了其治理模式与水土保持及泥沙控制效益。应用水保法评价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并把评价结果与遥感监测分析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种评价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结果表明经过16年的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截至2005年三峡库区年均减少土壤侵蚀43.75–45.94×106 t ,减少入库泥沙12.25–12.86×106 t 。
引用
收藏
页码:289 / 2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Effects of hedgerows on sediment erosion in Three Gorges Dam Area, China [J].
Sai-Leung NG ;
Kwai-Cheong CHAU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8, (02) :119-129
[2]   长江上游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空间尺度效应研究 [J].
高旭彪 ;
孙厚才 ;
赵永军 ;
高照良 .
水土保持通报, 2007, (06) :130-133+151
[3]   长江三峡库区土地覆被类型对坡面产沙的影响 [J].
张洪江 ;
程金花 ;
何凡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01) :40-43
[4]   三峡库区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J].
王珠娜 ;
王晓光 ;
史玉虎 ;
潘磊 ;
余雪标 ;
唐章国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01) :68-72
[5]   涪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状况及治理措施效益分析 [J].
周璟 ;
何丙辉 .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5) :316-318+321
[6]   三峡库区秭归县森林与土壤侵蚀的相关性研究 [J].
郑巍伟 ;
李自勤 .
西部林业科学, 2006, (03) :62-67
[7]   三峡库区等高植物篱的控蚀效益及其机制 [J].
卜崇峰 ;
蔡强国 ;
袁再健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4) :14-18
[8]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J].
周彬 ;
董杰 ;
葛兆帅 ;
唐继刚 ;
杨达源 .
生态学杂志, 2005, (12) :1503-1506
[9]   三峡库区石碗溪小流域农业生态综合治理 [J].
沈兴菊 ;
陈治谏 ;
廖晓勇 ;
蒋莉 .
山地学报, 2005, (05) :106-110
[10]   关于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基本问题探讨 [J].
张平仓 ;
郭熙灵 ;
刘晓路 .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05) :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