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北山预选区新场岩体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被引:24
作者
赵星光 [1 ]
王驹 [1 ]
马利科 [1 ]
苏锐 [1 ]
金远新 [1 ]
陈群策 [2 ]
安其美 [3 ]
秦向辉 [2 ]
机构
[1]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北山; 新场岩体; 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应力场分布;
D O I
10.13722/j.cnki.jrme.2014.s2.044
中图分类号
TU452 [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理论分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甘肃北山预选区是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首选预选区。为掌握区域岩体地应力大小、方向及其分布规律,在预选区新场岩体内进行4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基于钻孔岩芯编录和钻孔电视成像结果,在0~700 m范围内共开展81段压裂试验,并在19个测试段内进行印模定向试验,成功获得地应力量值和最大水平应力方向数据。根据压力–时间关系曲线,采用3种不同方法判读瞬时关闭压力参数,保证水平主应力测量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测量结果表明,新场岩体地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测量深度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小于25 MPa,且最大水平主应力普遍高于垂直应力,揭示新场岩体应力场以构造应力为主导的特点。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比率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表明,构造应力的作用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垂直应力作用加强。此外,最大水平主应力的优势方向为NEE,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从而证实应力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高放废物处置工程的开挖设计及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并为我国西北地区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引用
收藏
页码:3750 / 375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水压致裂应力测量数据分析——对瞬时关闭压力ps的常用判读方法讨论
    丰成君
    陈群策
    吴满路
    赵金生
    李国歧
    安其美
    [J]. 岩土力学, 2012, 33 (07) : 2149 - 2159
  • [2] 赵楼煤矿1000m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及其应力场研究
    彭华
    马秀敏
    姜景捷
    彭立国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30 (08) : 1638 - 1645
  • [3]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in China: update 2010
    Ju Wang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J].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0, 2 (01) : 1 - 11
  • [4] 甘肃北山预选区新场地段花岗岩类岩石特征研究
    金远新
    闵茂中
    陈伟明
    赵宏刚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S2) : 3974 - 3981
  • [5]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
    谢富仁
    陈群策
    崔效锋
    李宏
    杨树新
    郭启良
    陈连旺
    许忠淮
    张彦山
    窦淑芹
    赵建涛
    张周术
    刘长义
    王刚军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01) : 131 - 136
  • [6] V型河谷区原地应力测量研究
    李宏
    安其美
    王海忠
    毛吉震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S1) : 3069 - 3073
  • [7] 乌鞘岭长大深埋隧道围岩变形与地应力关系的研究
    郭啟良
    伍法权
    钱卫平
    张彦山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11) : 2194 - 2199
  • [8] 万福煤矿深部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蔡美峰
    陈长臻
    彭华
    纪洪广
    乔兰
    谭卓英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5) : 1069 - 1074
  • [9] 中国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英文)
    王驹
    苏锐
    陈伟明
    郭永海
    金远新
    温志坚
    刘月妙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4) : 649 - 658
  • [10]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及其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王驹
    陈伟明
    苏锐
    郭永海
    金远新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4) : 801 -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