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被引:12
作者
余超
吴性江
韩建明
机构
[1]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溶栓; 抗凝; D-二聚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3.6 [静脉疾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研究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同时动态观察D-二聚体(DD)值变化对溶栓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B组:经患侧股动脉置管抗凝溶栓;C组: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每组均给予尿激酶500U/(kg.h)、肝素钠10 u/(kg.h),微量泵静脉持续滴注24 h,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4、8、12、16、20和24 h测定血浆DD值。24 h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并观察有无颅内出血、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给药后A、B、C三组的DD水平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A组在12 h达到高峰,24 h后恢复至溶栓前水平;B、C组均在20 h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24 h后仍明显高于溶栓前水平。三组在治疗前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4、8、12、20、24 h与B、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在各相同时间点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造影:A组在24 h后造影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为50%C组比有效率为41.7%;A组与B组或C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颅内出血及肺栓塞表现。结论:经腘静脉导管直接抗凝、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及经股动脉置管溶栓;动态观察DD值变化可以作为溶栓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033 / 1036+1124 +11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手术取栓及溶栓等综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J].
韩建明 ;
李为苏 ;
吴性江 ;
曹建民 ;
黎介寿 .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5, (08) :716-718
[2]   D-二聚体评价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价值及意义 [J].
和渝斌 ;
余燕秋 ;
李鲁光 ;
张桂珍 ;
李彦 ;
孙亚丽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 (06) :69-69
[3]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Treatment of Ilio-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s Durable; Preserves Venous Valve Function and May Prevent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J]..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 Endovascular Surgery.2005, 5
[4]  
Combined D-Dimer and Clinical Probability Are Useful for Exclusion of Recurrent Deep Venous Thrombosis..Aguilar C;del Villar V;.Am JHematol.2007,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