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分析(英文)

被引:13
作者
龙花楼 [1 ]
邹健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土地利用; 粮耕弹性系数; 粮食生产; 安全格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耕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直接导致粮食生产的变动。本文利用来自政府部门的农业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04年间中国耕地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并通过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资源严重流失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压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水平呈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遍性提升局面,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耕地利用水平的提升速率也呈现由东南沿海向内陆梯级递减态势。然而,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特性,使得中国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已逐步由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转向了耕地面积的保护,由此导致耕地资源的数量成为了左右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这也为当今中国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目标和战略提供了现实的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 [J].
李秀彬 ;
朱会义 ;
谈明洪 ;
辛良杰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06) :12-17
[2]   1996-2005年中国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换时空分析(英文) [J].
刘彦随 ;
王丽娟 ;
龙花楼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08, (03) :274-282
[3]   济南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J].
姚慧敏 ;
张凤荣 ;
张锡金 ;
朱振林 ;
隋学艳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8) :448-452
[4]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Food Security in China[J]. YU Bohua1,2,LU Changhe1(1.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6(04)
[5]   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 [J].
陈百明 ;
周小萍 .
资源科学, 2004, (05) :38-45
[6]   Recent Land Degrad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China [J].
Bai, Zhanguo ;
Dent, David .
AMBIO, 2009, 38 (03) :150-156
[7]  
Climate change, land use change, and China’s food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J] . Fulu Tao,Masayuki Yokozawa,Jiyuan Liu,Zhao Zhang.Climatic Change . 2009 (3)
[8]  
Smallholders and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dapting to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ese Agriculture[J] . Bryan Tilt.Human Ecology . 2008 (2)
[9]   'China' [J].
Upchurch, M .
AMERICAN BOOK REVIEW, 2005, 26 (03) :27-28
[10]   Off-farm jobs and on-farm work in periods of boom and bust in rural China [J].
Zhang, LX ;
Rozelle, S ;
Huang, JK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 29 (03) :50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