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夏季PM2.5中碳组分和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特征

被引:26
作者
安欣欣
张大伟
冯鹏
富佳明
景宽
王琴
魏强
刘保献
机构
[1]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颗粒物监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PM2.5; 北京城区; 碳组分; 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为探索北京城区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水平及其碳组分和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特征,于2014年6月1日至7月15日在车公庄地区使用微量振荡天平(TEOM+FDMS)、EC/OC在线分析仪以及水溶性离子在线分析仪对PM2.5质量浓度及其主要化学组分(OC、EC、SO42-、NO3-和NH4+)进行了实时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区夏季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69.0±47.9μg·m-3,PM2.5中OC、EC、SO42-、NO3-和NH4+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8%、2.4%、23.0%、15.7%和19.2%,SNA(SO42-、NO3-和NH4+)合计达到了PM2.5质量浓度的57.9%.研究各组分的日变化特征发现,OC和SO42-白天浓度变化较小,夜晚浓度稍高;NO3-和NH4+则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EC呈现出夜晚浓度高白天浓度低的特点.研究各组分的相关性及比值发现,OC和EC的相关系数为0.62,OC/EC大于2.0,说明北京城区夏季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此外,NO3-/SO42-平均比值为0.68,SOR和NOR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0.55和0.14.通过分析北京市城区夏季不同浓度级别各组分的变化发现,随着PM2.5质量浓度的增加,OC和EC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而SNA比例则不断升高,其中NO3-浓度水平的增加最为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713 / 72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北京城区PM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 [J].
安欣欣 ;
赵越 ;
魏强 ;
姜南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08) :214-219
[2]   北京市PM2.5主要化学组分浓度水平研究与特征分析 [J].
刘保献 ;
张大伟 ;
陈添 ;
杨懂艳 ;
杨柳 ;
常淼 ;
林安国 .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 (12) :4053-4060
[3]   有机碳元素碳半连续分析仪的使用与维护 [J].
安欣欣 .
分析仪器, 2015, (02) :90-93
[4]   京津冀冬季与夏季PM/PM及其水溶性离子组分区域性污染特征分析 [J].
刀谞 ;
张霖琳 ;
王超 ;
陈烨 ;
吕怡兵 ;
滕恩江 .
环境化学, 2015, (01) :60-69
[5]   江苏沿江城市PM10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分析 [J].
陈诚 ;
陈辰 ;
汤莉莉 ;
张甦 .
环境化学, 2014, 33 (12) :2123-2135
[6]   西安夏季PM2.5中碳组分与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分析 [J].
代志光 ;
张承中 ;
李勇 ;
周变红 ;
马文静 ;
韩婧 ;
李文韬 .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 (10) :4366-4372
[7]   天津市PM10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J].
孙韧 ;
张文具 ;
董海燕 ;
边玮瓅 ;
陈魁 .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 (02) :145-150
[8]   宁波市区冬季大气颗粒物及其主要组分的污染特征分析 [J].
汪伟峰 ;
俞杰 ;
许丹丹 ;
周国韧 .
中国环境监测, 2013, 29 (05) :43-46
[9]   天津市区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J].
董海燕 ;
古金霞 ;
陈魁 ;
姜伟 ;
白志鹏 .
中国环境监测, 2013, 29 (01) :34-38
[10]   上海中心城区冬季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组成变化特征 [J].
王东方 ;
高松 ;
段玉森 ;
张元茂 ;
魏海萍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35 (07) :55-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