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针灸治疗量控制原则

被引:7
作者
侯书伟
机构
[1] 不详
[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
[3] 不详
关键词
针灸疗法; 针灸学; 剂量效应关系,针灸;
D O I
10.13703/j.0255-2930.2011.07.016
中图分类号
R246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从临床角度对针灸治疗理论及实践进行探讨、总结,提出并论述了针灸治疗量控制三大原则,即因人施量:依据患者对针灸敏感度个体差异,将其分为异敏、超敏、常敏、正常、迟钝、超迟钝6种体质类型,作为针灸治疗量控制的基本依据;因病施量:根据患者所患病种、病期(疾病所处阶段)、"病变"(疾病变化情况)调控针灸治疗量;因医施量:依据医者针灸技术特点、施医时间(季节、温度、患者即刻状态等)、所用疗法等调控针灸治疗量。认为治疗适量是针灸临床获得最佳疗效的根本原则。
引用
收藏
页码:617 / 6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针灸治疗量[J]. 侯书伟,李永春.中国针灸. 2009(08)
[2]   浅谈影响针刺刺激量的因素 [J].
黄东勉 .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12) :2357-2358
[3]   有关针刺刺激量的几个问题 [J].
马林 .
中医药信息, 1990, (05) :17-19
[4]  
关于针灸刺激量的探讨[J]. 毕德荣.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5 (03)
[5]  
中华组合穴集成[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刘炎编著, 2002
[6]  
灵枢经直译[M]. 中医古籍出版社 , 陈忠仁编著, 2001
[7]  
《伤寒论》疑难解读[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李心机著, 1999
[8]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山东中医学院, 1993
[9]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李世珍 著, 1985
[10]  
金匮要略语释[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张机著,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