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CO2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5
作者
袁晓玲 [1 ]
班斓 [1 ]
杨万平 [1 ,2 ]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2]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能源消费;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 陕西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之一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在测算其历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发现1978—2011年间陕西省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呈现"N"型曲线;对影响碳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进行短期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利用协整方程进行长期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效率的提高是碳强度波动性下降的主要和直接决定因素,且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碳强度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1999—2009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实证研究 [J].
顾成军 ;
龚新蜀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 (03) :140-144
[2]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 [J].
籍艳丽 ;
郜元兴 .
统计研究, 2011, 28 (07) :37-44
[3]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J].
潘雄锋 ;
舒涛 ;
徐大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5) :101-105
[4]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 [J].
陈诗一 .
世界经济, 2011, 34 (04) :124-143
[5]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J].
虞义华 ;
郑新业 ;
张莉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03) :72-81
[6]   上海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 [J].
朱聆 ;
张真 .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 (01) :20-26
[7]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J].
岳超 ;
胡雪洋 ;
贺灿飞 ;
朱江玲 ;
王少鹏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10-516
[8]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张友国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120-133
[9]  
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 刘兰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10]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sources of decarboniz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992–2006[J] . Youguo Zhang.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