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岭谷区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8
作者
宋国宝 [1 ]
李政海 [1 ]
鲍雅静 [1 ]
吕海燕 [2 ]
高吉喜 [3 ]
王海梅 [4 ]
许田 [5 ]
程岩 [6 ]
机构
[1] 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
[4]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
[5]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6]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关键词
人口密度; 人为干扰; 植被覆盖、自然地理因子; 西南纵向岭谷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88 [人类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将GIS手段和统计方法相结合,选择地貌因子和气候因子,研究各类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强度和函数形式,并通过人口分布影响因子法模拟西南纵向岭谷区的人口密度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各类自然地理要素对纵向岭谷区人口的空间格局均具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影响形式存在差异.地貌因子和交通网密度对人口分布影响较为强烈,而温度和降水因子对研究区人口分布影响甚微;人口分布与海拔和交通网密度分别呈现负线性和正线性相关趋势,水网密度和坡度对人口分布分别表现为指数和对数的函数关系;(2)受自然条件影响,人口在纵向岭谷区的分布不均匀,具有整体零散,局部集中的特点,在纵向岭谷区中部形成人口高密度分布带,在东南部形成人口高密度片区;(3)西南纵向岭谷区的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人为活动指数(HAI)具有很好的线性回归关系,人口密度可以反映人为活动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4)人口密度提高导致植被指数NDVI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岭谷格局及通道效应的关系研究
    李政海
    宋国宝
    高吉喜
    鲍雅静
    彭华
    王海梅
    姜昀
    吕海燕
    [J]. 科学通报, 2006, (S2) : 90 - 99
  • [2]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
    何大明
    吴绍洪
    彭华
    杨志峰
    欧晓昆
    崔保山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3) : 338 - 344
  • [3]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
    卓莉
    陈晋
    史培军
    辜智慧
    范一大
    一之瀬俊明
    [J]. 地理学报, 2005, (02) : 266 - 276
  • [4] 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
    王春菊
    汤小华
    不详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4, (04) : 71 - 74
  • [5] 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J]. 地理研究, 2004, (01) : 97 - 103
  • [6] 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从人口的相对分布看各省区可持续性
    刘燕华
    王强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01) : 35 - 38
  • [7]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庄大方
    刘纪远
    [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02) : 10 - 16
  • [8] Christopher Small,JoelE. Cohen.Continental Physiography, Climate, an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Population[J].Current Anthropology,2004
  • [9] Reid Ewing,Tom Schmid,Richard Killingsworth,Amy Zlot,Stephen Raudenbush.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rawl and Physical Activity, Obesity, and Morbidity[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2003
  • [10] P. Sutton,D. Roberts,C. Elvidge,K. Baugh.Census from Heaven: an estimate of the global human population using night-time satellite imag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