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藤花落遗址消亡成因研究

被引:4
作者
李兰 [1 ]
朱诚 [1 ]
姜逢清 [2 ]
赵泉鸿 [3 ]
林留根 [4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3]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有孔虫; 轮藻; 粒度沉积相; Rb/Sr; 消亡成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根据14C测年、有孔虫和轮藻等微体古生物鉴定、以及Rb和Sr含量测定、磁化率、粒度沉积相分析得出以下新发现,即:在藤花落遗址末期地层及其上覆地层中均未发现任何与海相环境有关的有孔虫,在07LTT1探方中发现25颗淡水环境的左旋目轮藻.其中,龙山文化晚期地层之上的第2层有22颗;在两处探方龙山文化晚期地层之上的第2层还发现5颗植物种子及41粒真菌孢子,同时发现大量碳化根孔、植物种子外壳和根茎等;另发现,藤花落遗址末期地层和其上方的文化间歇层沉积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明显的河流沉积三段式曲线;藤花落遗址消亡之时该处两个探方地层Rb/Sr值均较高.以上均可表明,藤花落遗址的消亡与海侵无关,4.2kaBP左右龙山晚期文化应是在经历较长期的陆地水患事件后才彻底被毁灭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5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地层古洪水沉积判别研究 [J].
朱诚 ;
郑朝贵 ;
马春梅 ;
孙智彬 ;
朱光耀 ;
王慧麟 ;
高华中 ;
王朋岭 ;
黄润 .
科学通报, 2005, (20) :58-68
[2]   2003~2004年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发掘收获 [J].
周润垦 ;
李洪波 ;
张浩林 ;
高海燕 .
东南文化, 2005, (03) :15-19
[3]   20世纪江苏考古工作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 [J].
张敏 .
东南文化, 2005, (03) :6-11
[5]   最近800ka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分布和古季风变迁 [J].
陈骏 ;
安芷生 ;
汪永进 ;
季峻峰 ;
陈旸 ;
鹿化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6) :498-504
[6]   连云港沿岸浅海底质中有孔虫分布及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J].
尤坤元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7, (03) :39-45
[7]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J].
施雅风 ;
孔昭宸 ;
王苏民 ;
唐领余 ;
王富葆 ;
姚檀栋 ;
赵希涛 ;
张丕远 ;
施少华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 (12) :1300-1308
[8]   江苏省第四纪介形虫古生态分析及海侵地层 [J].
赵泉鸿 ;
韩道华 ;
欧阳建德 .
地层学杂志, 1986, (02) :79-87+161
[9]  
江苏考古五十年[M]. 南京出版社 , 邹厚本主编, 2000
[10]  
化石藻类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刘志礼编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