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秋辽东湾北部营养盐及影响因素

被引:12
作者
吴金浩 [1 ,2 ]
徐雪梅 [3 ]
杨爽 [1 ,2 ]
王年斌 [1 ,2 ]
机构
[1]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2] 辽宁省海洋环境监测总站
[3]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关键词
辽东湾; 营养盐; 结构特征; 影响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34 [海洋监测];
学科分类号
0804 ; 082803 ;
摘要
根据2007-05(春)和2007-10(秋)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盐的实测数据及相关同步观测资料,对该海域水体营养盐的分布、营养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春、秋均以DIN最为丰富,其次SiO3-Si,PO4-P相对较少。春季DIN和SiO3-Si表底层浓度均略高于秋季的,而PO4-P浓度则略低于秋季的。春、秋3种营养盐浓度最高值均位于辽河口附近海域,而最低值则均位于葫芦岛以东近岸海域,河口区营养盐的浓度普遍高于非河口区的。此外,营养盐表层平均浓度均高于底层的。调查海域表底层各项营养盐分布趋势较为一致,春季各营养盐呈现"S"型走向的分布特征,而秋季在双台子河口存在向南延伸的高浓度营养盐水舌,并呈现弯钩状。春、秋季各营养盐浓度均高于浮游植物生长的阈值。按照化学计量限制的评估方法,春季绝大部分海域属于磷限制,而秋季仅部分海域属于磷限制,且主要集中在辽河口与双台子河口附近海域。此外该海域2个季节N/P平均为66,比1998年的43又升高55%,已经远远大于16,Si/P和Si/N持续降低,整个海域营养盐结构失衡比较严重。人类活动导致陆源营养盐输入是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也是其水体营养结构失衡的关键原因所在,而调查期间的环流状况以及淡咸水的物理混合作用则是影响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盐浓度、分布趋势的另外2个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77 / 48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2004—2008年辽东湾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J].
秦延文 ;
郑丙辉 ;
张雷 ;
雷坤 ;
贾静 .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8) :987-992
[2]   大辽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污染现状和特征 [J].
刘娟 ;
孙茜 ;
莫春波 ;
郭乃立 .
水产科学, 2008, (06) :286-289
[3]   辽东湾入海污染物调查及海域水质安全分析 [J].
袁宇 ;
朱京海 ;
侯永顺 ;
胡筱敏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02) :12-16+180
[4]   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状况与趋势评价 [J].
田金 ;
宋伦 ;
王年斌 ;
周遵春 ;
薛克 ;
吴金浩 .
海洋通报, 2007, (06) :113-118
[5]   辽东湾北部海域夏季水质的综合评价 [J].
宛立 ;
王年斌 ;
周遵春 ;
马志强 ;
薛克 ;
田金 ;
李清波 .
海洋湖沼通报, 2007, (04) :87-92
[6]   2005年夏季环渤海16条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状况 [J].
张龙军 ;
夏斌 ;
桂祖胜 ;
江春波 .
环境科学, 2007, (11) :2409-2415
[7]   大辽河口N、P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雷坤 ;
郑丙辉 ;
孟伟 ;
秦延文 ;
苏一兵 .
海洋环境科学, 2007, (01) :19-22+27
[8]   大辽河水系主要污染物特征分析 [J].
柴宁 .
环境保护科学, 2006, (03) :19-21
[9]   大辽河口和辽东湾海域水质溶解氧与COD、无机氮、磷及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J].
李艳云 ;
王作敏 .
中国环境监测, 2006, (03) :70-72
[10]   渤海夏季实测潮流特征 [J].
乔璐璐 ;
鲍献文 ;
吴德星 .
海洋工程, 2006, (02) :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