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及碳流途径

被引:19
作者
黄邦钦
洪华生
王大志
林学举
张钒
刘媛
机构
[1]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2] 福建海洋研究所
[3]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碳流途径; 微食物环; 粒级结构; 台湾海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5.11 [光合作用、碳素同化作用];
学科分类号
090302 ;
摘要
本文研究了 1 997年 8月、1 998年 2~ 3月、8月和 1 999年 8月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各粒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变动 (包括年际变动 )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台湾海峡微型 (简称NANO)和微微型浮游植物 (简称PICO)占优势 ,贡献率分别达 3 4 %~ 48%、3 4 %~ 40 %,小型浮游植物 (简称MI CRO)仅占 1 2 %~ 2 7%.粒级组成和各粒级生物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如1 997年夏季三种粒级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其它年份 ,PICO和MICRO组份呈 1 998年夏季高于 1 997年和 1 999年夏季 ,而NANO组份则呈 1 998年夏季低于1 997年和 1 999年夏季 .PIC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最大 ,达 45%~ 50 %,而NANO和MICR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相近 ,为 1 9%~ 3 2 %;PICO组份的同化系数明显高于NANO和MICRO组份 .初步分析了初级生产的碳流途径 ,表明台湾海峡初级生产的碳将有 2 5%经异养细菌的“二次”生产而进入微食物环 ,3 6%通过原生动物 (主要是异养鞭毛虫 )摄食“打包”作用后进入微食物环 ,即近 60 %的初级生产的碳经微食物环的两个起点分别进入微食物环 ,表明微型生物食物网在该海域生源有机碳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北部湾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J].
刘子琳,宁修仁,蔡昱明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8, (01) :50-57
[2]   厦门西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光合作用率的分级研究 [J].
洪华生 ;
黄邦钦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S1) :12-16
[3]   厦门港微型浮游生物叶绿素的分布和作用 [J].
高亚辉 ;
金德祥 ;
程兆第 .
海洋与湖沼, 1994, (01) :87-93
[4]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结构 [J].
焦念志 ;
王荣 .
海洋与湖沼, 1993, (04) :340-344
[5]   青岛近海微型、超微型浮游藻类的研究 [J].
陈怀清 ;
钱树本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2, (03) :105-113
[6]  
中国海洋学文集[M]. 海洋出版社 , 宁修仁等著, 1998
[7]  
中国海洋学文集[M]. 海洋出版社 , 洪华生等著, 1997
[8]   Size-fractionated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 d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in subtropical coastal environments [J].
Haili Wang ;
Bangqin Huang ;
Huasheng Hong .
Hydrobiologia, 1997, 352 :97-106
[9]   SIZE-FRACTIONATED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OPEN SOUTHERN-OCEAN IN AUSTRAL SPRING [J].
JOCHEM, FJ ;
MATHOT, S ;
QUEGUINER, B .
POLAR BIOLOGY, 1995, 15 (06) :381-392
[10]   SIZE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PHOTOSYNTHESIS IN SUB-TROPICAL HAWAIIAN WATERS [J].
TAKAHASHI, M ;
BIENFANG, PK .
MARINE BIOLOGY, 1983, 76 (02) :2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