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被引:62
作者
安韶山
张扬
郑粉莉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分形维数;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初期,土壤>10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在0~20和20~40 cm层次均较高,含量为331.4~525.6 g/kg。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10~7、7~5、5~3、3~2、2~1 mm粒级的团聚体绝对含量下降差异不明显。1~0.5、0.5~0.25和<0.25 mm小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7 a)较高。2)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对下降很快,恢复7 a之后,大粒级土壤团聚体表现为上层含量比下层含量低的趋势。相对于干筛结果而言,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径分布更为均匀、稳定,恢复7 a之后的土壤>0.25mm团聚体含量占到40%50%,而>5 mm的土壤团聚体则占10%2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由大的团块向小颗粒的土壤团聚体转换,粒径分布更为均匀,土壤结构逐渐改善。3)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表层2.75~2.86,表下层2.77~2.89,变化范围小,20~40 cm土层的分形维数大于0~20 cm,恢复植被可使土壤分形维数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0+82 +82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