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典型霾污染过程二次无机气溶胶组分特征研究

被引:14
作者
张懿华
机构
[1]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关键词
细颗粒; PM2.5; 霾污染; 二次气溶胶; 水溶性离子; 上海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10年的5月19日—5月21日,上海市出现持续性高浓度细颗粒物的霾污染过程。在线气溶胶离子组分监测结果表明,SO42-、NO3-和NH4+二次离子成分是该次污染过程的主要贡献者。通过污染过程分析发现,有利的反应条件、充足的气态前体物和一定的大气氧化性使得NO2迅速向颗粒态转化,加上陆地排放的SO2经充分二次转化后重新从海面输送回来,导致PM2.5浓度交替出现峰值,形成连续霾污染。因此,为有效控制上海市霾污染,必须协同控制NOx和SO2气态污染物,前者因其转化速度快且具有复合效应需严控上海排放源,后者因其区域长距离输送特性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建立包含灰霾参数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探讨 [J].
李嵘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0, 22 (02) :70-70
[2]   上海雾和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 [J].
靳利梅 ;
史军 .
高原气象 , 2008, (S1) :138-143
[3]   海盐气溶胶影响酸碱气体及无机盐气溶胶的敏感性试验 [J].
刘倩 ;
王体健 ;
李树 ;
江飞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 (05) :598-607
[4]   颗粒物质量浓度对大气能见度水平影响分析 [J].
韩毓 ;
白志鹏 ;
孙韧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8, (04) :60-61+65
[5]   济南市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组分及大气传输的研究 [J].
杨凌霄 ;
侯鲁健 ;
吕波 ;
王文兴 ;
周学华 ;
王哲 ;
周杨 ;
程淑会 .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 (04) :98-103
[6]   北京夏末秋初大气细粒子中水溶性盐连续在线观测研究 [J].
张凯 ;
王跃思 ;
温天雪 ;
刘广仁 ;
徐宏辉 .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3) :459-465
[7]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1-6
[8]   广州市大气细粒子的化学组成与来源 [J].
陈灿云 ;
梁高亮 ;
王歆华 .
中国环境监测, 2006, (05) :61-64
[9]   PM2.5的化学物种采样与分析方法 [J].
杨复沫 ;
段凤魁 ;
贺克斌 .
中国环境监测, 2004, (05) :14-20
[10]  
The ion chemistry and the source of PM 2.5 aerosol in Beijing[J] . Ying Wang,Guoshun Zhuang,Aohan Tang,Hui Yuan,Yele Sun,Shuang Chen,Aihua Zheng.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5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