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蓝碳合作发展与中国的选择附视频

被引:30
作者
赵鹏 [1 ,2 ]
胡学东 [3 ]
机构
[1]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2]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3]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
关键词
蓝碳; 国际合作; 《巴黎协定》; 气候变化; 海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070602 ;
摘要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93%的CO2,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发挥海洋固碳、储碳作用,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是2020年后国际气候治理的基础,为国际蓝碳合作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当前,国际蓝碳合作从科学研究向纳入国际气候治理方向不断推进,不少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着手推动蓝碳国际规则制定。中国蓝碳资源分布广泛,特色鲜明,蓝碳发展起步阶段里中国的参与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更有助于通过蓝碳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和海洋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蓝碳发展应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着手。在国内夯实基础、补足短板,加强蓝碳基础研究和实践,建立蓝碳评估标准,加快蓝碳人才队伍建设。在国际上积极参与现有国际蓝碳计划,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机制框架下开展双、多边蓝碳合作,推动全球蓝碳治理,从积极参与向适时引领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613 / 6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巴黎协定》、新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J].
于宏源 .
太平洋学报, 2016, 24 (11) :88-96
[2]   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威胁 [J].
但新球 ;
廖宝文 ;
吴照柏 ;
吴后建 ;
鲍达明 ;
但维宇 ;
刘世好 .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 (07) :1237-1243
[3]   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起点 [J].
巢清尘 ;
张永香 ;
高翔 ;
王谋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 (01) :61-67
[4]   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和树种组成 [J].
廖宝文 ;
张乔民 .
湿地科学, 2014, 12 (04) :435-440
[5]   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 [J].
牛振国 ;
张海英 ;
王显威 ;
姚文博 ;
周德民 ;
赵魁义 ;
赵惠 ;
李娜娜 ;
黄华兵 ;
李丛丛 ;
杨军 ;
柳彩霞 ;
刘爽 ;
王琳 ;
李展 ;
杨镇钟 ;
乔飞 ;
郑姚闽 ;
陈炎磊 ;
盛永伟 ;
高小红 ;
朱卫红 ;
王文卿 ;
王红 ;
翁永玲 ;
庄大方 ;
刘纪远 ;
罗志才 ;
程晓 ;
郭子琪 ;
宫鹏 .
科学通报, 2012, (16) :1400-1411
[6]  
Natural Coast Protection and Use in China: Implications of Resource Protection “Redline” Policies[J] . Zhao Peng,Lu Wenhu,Song Jun,Stuart Pearson,Yang Hongsheng.Coastal Management . 2016 (1)
[7]  
Shellfish and seaweed mariculture increase atmospheric CO? absorption by coastal ecosystems[J] .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