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述评

被引:23
作者
张元动
王志浩
冯洪真
骆天天
B.-D.Erdtmann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3] Institut für Angewandte Geowissenschaften
[4] Technische Universitt Berlin
[5] Ernst-Reuter-Platz
[6] SekrEB
[7] D-
[8] Berlin
[9] Germany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10]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11] 江苏南京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奥陶系; 特马豆克阶; 笔石序列; 牙形刺序列; GSSP; 华北; 华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42 [奥陶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特马豆克阶是奥陶系第一个顶底界均已确立全球界线层型的年代地层单元,由于这两个GSSP都不在我国,因此如何在我国各个地区准确识别这两条界线,了解阶内的笔石和牙形刺序列,对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简要介绍特马豆克阶和奥陶系底界全球层型的纽芬兰GreenPoint剖面及特马豆克阶顶界全球层型的瑞典Diabasbrottet剖面,对界线附近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GSSP的确立过程作了简要回顾。在以往大量成果积累及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特马豆克阶的笔石序列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对吉林大阳岔等剖面的最新研究,华北板块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从下至上可以识别出4个笔石带——Rhabdinopora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Psigraptusjacksoni带和Aorograptusvictoriae带,弃用以往长期使用的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同时提出华南的特马豆克阶从下到上可以识别出7个笔石带——Rhabdinopora?taojiangensis带,R.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R.flabelliformisanglica带,Aorograptusvictoriae带,Acanthograptussinensis带,Hunnegraptuscopiosus带。对采自四川古蔺纳羊箐桐梓组顶部笔石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层位相当于特马豆克期末的Hunnegraptuscopiosus带。此外还将我国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序列与国外若干主要地区进行了对比。
引用
收藏
页码:215 / 235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山东省青州地区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 [J].
武桂春 ;
姚建新 ;
纪占胜 ;
刘书才 .
古生物学报, 2005, (01) :106-116
[2]   中国奥陶系和下志留统下部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J].
汪啸风 ;
陈孝红 ;
王传尚 ;
李志宏 .
地层学杂志, 2004, (01) :1-17
[3]   西藏申扎地区四笔石科(Tetragraptidae)分子的发现 [J].
程立人 ;
杨日红 ;
王天武 ;
李才 ;
张予杰 .
中国区域地质, 2001, (03) :333-335
[4]   吉林大阳岔上寒武统凤山组—下奥陶统冶里组层序地层和化学地层研究附视频 [J].
张俊明 ;
王海峰 ;
李国祥 .
地层学杂志, 1999, (02) :3-10+28
[5]   吉林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奥陶纪最早期笔石的序列与对比 [J].
王海峰 .
地层学杂志, 1997, (04) :55-61
[6]   河北唐山—卢龙地区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牙形刺及其重要属种的演化附视频 [J].
王志浩 ;
方一亭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4) :107-115
[7]   陕西紫阳早奥陶世权河口组的笔石 [J].
傅力浦 .
古生物学报, 1996, (05) :82-90
[8]   吉林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再描述附视频 [J].
张俊明 ;
王海峰 ;
李国祥 ;
陈均远 .
地层学杂志, 1996, (02) :81-103
[9]   江西崇义早奥陶世茅坪组的笔石 [J].
肖承协 ;
陈洪冶 .
古生物学报, 1993, (03) :355-371+415
[10]   浙西及邻区下奥陶统牙形刺序列及不同相区的对比 [J].
姚伦淇 ;
杨达铨 .
地层学杂志, 1991, (01) :26-3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