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

被引:11
作者
陈奇伯 [1 ]
寸玉康 [2 ]
王利民 [1 ]
王克勤 [1 ]
刘文盛 [1 ]
曹子林 [1 ]
机构
[1] 西南林学院
[2]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水保办
关键词
滇西北; 生态退化;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通过对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径流小区观测,对陆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模式和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形成的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为诱导修复,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功能较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灌丛、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都已经形成明显的立体垂直结构,并有正向演替趋势。荒草丛、灌丛、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9、2.58、2.04和2.03,对应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0.81、0.67和0.65。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其0~3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坡耕地、荒草丛、天然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高8.7%、24.7%、45.9%和14.3%,有机质含量分别高19.3%、15.9%、276.8%和 50.9%。天然次生林由于本底立地条件差,理化性能赶不上其他类型。人工幼林和天然次生林有较好的减轻土壤流失的作用,分别比坡耕地减少土壤侵蚀量38.0%和52.3%,比荒草坡减少土壤侵蚀量25.0%和42.3%。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长江上游洋派河小流域生态修复研究 [J].
陈奇伯 ;
陈宝昆 ;
董映成 ;
王震洪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1) :154-157
[2]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 [J].
王国梁 ;
刘国彬 ;
许明祥 .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01) :1-5
[3]   车八岭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土壤特性的初步研究 [J].
卢其明 ;
林琳 ;
庄雪影 ;
陈红跃 ;
黄永芳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03) :51-55
[4]  
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M] 董鸣主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5]  
水文测验[M] 向治安 主编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3,
[6]  
土壤理化分析[M]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7]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 中国标准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