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稻作与祭仪初探

被引:6
作者
李云峰
杨甫旺
机构
[1] 云南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楚雄
关键词
苗族; 稻作文化; 鼓社; 鬼神崇拜; 祭仪;
D O I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01.01.019
中图分类号
K892.3 [民族风俗习惯总志];
学科分类号
030405 ;
摘要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放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榕江县八开苗族地区的原始宗教.[J].岑秀文.贵州民族研究.1984, 01
[2]   苗族鼓社祭 [J].
潘光华 .
贵州民族研究, 1981, (04) :47-57+13
[3]  
中国南方鼓文化与地域社区生活.[M].于希谦著;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4]  
滇中文化论丛.[M].陈敢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5]  
苗族古歌.[M].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燕宝整理译注;.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6]  
西部苗族古歌.[M].陆兴凤等编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7]  
苗族史.[M].伍新福;龙伯亚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8]  
哈尼族研究文集.[M].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
[9]  
哈尼阿培聪坡坡.[M].史军超等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10]  
苗族史诗.[M].马学良;今旦 译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