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镰刀菌致病性快速测定方法的建立

被引:4
作者
符冬妹 [1 ,2 ]
陈汉清 [2 ]
郭素霞 [3 ]
王婷婷 [1 ,2 ]
曾会才 [2 ,3 ]
机构
[1]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省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关键词
香蕉枯萎镰刀菌; 离体叶片; 致病性测定;
D O I
10.13417/j.gab.034.000408
中图分类号
S436.68 [多年生草本果类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建立致病性变异突变体库是研究香蕉枯萎镰刀菌致病机理的有效方法,此方法需要对大量突变体进行致病性测定,经典的根部接种测定方法耗时长达40 d,工作量十分巨大。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致病性测定方法是高效建立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性变异突变体库的关键。本研究以香蕉巴西蕉和粉蕉叶片为材料,采用香蕉离体叶片分别接种香蕉枯萎病菌1号小种、4号小种、致病性丧失突变体、致病性严重减弱突变体,分别置于20℃、25℃、30℃、35℃、37℃条件下进行保湿培养3 d、5 d、7 d,观察发病情况,测定病斑大小。并通过根部接种法对离体叶片接种法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测定法和根部接种法测定的结果一致,最佳致病温度30℃。从而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香蕉枯萎病突变体致病性测定方法(离体叶片接种法)。运用该法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准确、可靠、快速和简便测出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性,大大提高了突变体致病性测定筛选的效率。
引用
收藏
页码:408 / 41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 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ocr4-1701突变体的生物学表型研究
    蒋艳琴
    曾涛
    陈汉清
    林妃
    袁贵祥
    郭刚
    曾会才
    [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3, 32 (03) : 339 - 346
  • [2] 不同来源向日葵菌核病分离物致病性分化研究
    刘春来
    刘兴龙
    王爽
    夏吉星
    杨帆
    孟庆林
    张匀华
    刘宇
    [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04) : 37 - 40
  • [3] 梨腐烂病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张美鑫
    翟立峰
    周玉霞
    陈晓忍
    贾娜娜
    洪霓
    王国平
    [J]. 果树学报, 2013, 30 (02) : 317 - 322+333
  • [4] 尖镰孢古巴专化型4号小种T-DNA插入突变体Focr4-1562及其基因敲除子的生物学表型研究
    吴飞宏
    曾涛
    陈汉清
    曾会才
    彭明
    [J]. 菌物学报, 2012, 31 (04) : 584 - 592
  • [5] 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产生毒素条件的优化
    黄永辉
    李瑜婷
    范家平
    杨媚
    周而勋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05) : 594 - 598
  • [6] 甘蓝抗黑腐病离体鉴定方法的研究
    黄德芬
    李成琼
    司军
    任雪松
    宋洪元
    [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 (08) : 5 - 9
  • [7] 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林妃
    曾涛
    曾会才
    [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10) : 1790 - 1796
  • [8] 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细胞壁降解酶的比较
    董章勇
    王琪
    秦世雯
    王振中
    [J]. 植物病理学报, 2010, 40 (05) : 463 - 468
  • [9] Induction of Tolerance to Fusarium Wilt and Defense-Related Mechanisms in the Plantlets of Susceptible Berangan Banana Pre-Inoculated with Pseudomonas sp.(UPMP3) and Burkholderia sp.(UPMB3)
    Elya Masya Mohd Fishal
    Sariah Meon
    Wong Mui Yun
    [J].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10, 9 (08) : 1140 - 1149
  • [10] 海南省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1号、4号小种的生物学特性
    林妃
    高剑
    曾涛
    曾会才
    [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 29 (02) : 314 -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