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被引:54
作者
周萍
刘国彬
候喜禄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团粒; 微团粒; 土地利用方式; 分形维数;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团粒、水稳性团粒和微团粒状况是影响土壤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因素。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团粒的分形维数在1.641~2.114之间,其大小顺序为人工草地>果园>坡耕地>乔木林地>灌丛>天然草地>人工梯田。土壤水稳性团粒的分形维数在1.774~2.384之间,其变化顺序为果园>乔木林地>人工草地>坡耕地>天然草地>人工梯田>灌丛,二者均表现出≥0.25 mm粒级土壤团粒含量越低,分形维数越高的规律;分形维数与≥5 mm、5~2 mm和≥0.25 mm粒级的土壤团粒、水稳性团粒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25 mm粒级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合团粒结构体破坏率可知,灌丛土壤结构与稳定性最好,其次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最差;表层土壤微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在2.360~2.487之间,大小顺序为天然草地>乔木林地>坡耕地>人工梯田>人工草地>果园>灌丛,灌丛有助于促进土壤微结构形成,分形维数与0.25~0.05 mm和>0.001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001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层土壤质地主要与成土母质有关,人为干扰小,3种分形维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与3种分形维数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可作为土壤评价指标之一,分形理论为土壤结构、性质和评价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2]   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J].
梁士楚 ;
董鸣 ;
王伯荪 ;
张炜银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1) :11-14
[3]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J].
丁文峰 ;
丁登山 .
地理研究, 2002, (06) :700-706
[4]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土壤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 [J].
宫阿都 ;
何毓蓉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1, (03) :112-115
[5]   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与肥力评价 [J].
陈恩凤 ;
关连珠 ;
汪景宽 ;
颜丽 ;
王铁宇 ;
张继宏 ;
周礼恺 ;
陈利军 ;
李荣华 .
土壤学报, 2001, (01) :49-53
[6]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表层土壤微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变化 [J].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旭辉 .
土壤通报, 2000, (05) :193-195+241
[7]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J].
杨培岭 ;
罗远培 ;
石元春 .
科学通报, 1993, (20) :1896-1899
[8]  
Declines of organic nutrient pools intropical semi-arid soils under subsistence farming..Vania S F;Salcedo I H;.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4,
[9]  
杉木数量经营学引论.[M].吴承祯;洪伟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0]  
分形论.[M].林鸿溢;李映雪 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