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效应及其图景

被引:4
作者
张梧
机构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互联网+”; 文化发展; 人的发展; 数字化生存;
D O I
10.13761/j.cnki.bflc.2017.05.004
中图分类号
G05 [文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新型信息技术通过手机的智能化、数据处理系统的智能化,进而通过物的智能化,使互联网技术从生产工具演进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平台,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从总体上看,互联网技术一旦从工具跃迁为平台,"互联网+"的文化效应集中体现为从"互联网+"到"文化+"的发展逻辑。就文化发展的外延层面而言,"互联网+"直接推动了文化生产所依赖的基础设施的全面变革,进而推动了文化发展形态的全面转型。就文化发展的内涵层面而言,"互联网+"不但塑造了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而且对人与机器的合理边界、人的认知模式、人的交往形态和人的感性基础提出种种挑战。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人学反思是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主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大数据分析与认知模式的重构 [J].
段虹 ;
徐苗苗 .
哲学研究, 2016, (02) :105-109+129
[2]  
智能革命[M]. 中信出版社 , 李彦宏, 2017
[3]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6
[4]  
理解媒介[M]. 商务印书馆 , (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 200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德)马克思, 1998
[6]  
2000年大趋势[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美)奈斯比特, 1990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