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伪主体间性及其风险

被引:15
作者
巫娜
机构
[1]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 主体性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 人机协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40110 ;
摘要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助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具有语言交流功用、能够进行交互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因具有拟主体、类人化等特点,而被乐观地认为可以作为主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乃至颠覆“人—机”的主客关系。但是,实际上,所谓的拟主体氤氲着一种主体幻视,其本质上只是一种披着主体性外衣的高阶客体。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拟人性构建了互动层面的伪主体性,易形成“主体—主体”的关系错觉,故而我们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主体性关系视为伪主体间的。正是这种具有迷惑性的主体性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介入教育活动时,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风险。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拟主体性正向作用的发挥,需要坚持辩证法思维,进一步廓清“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本体、认识、价值三维视域,不断强化以学生为核心的主体性培育路向。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作为文化的传播.[M].詹姆斯·W.凯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  
人有人的用处.[M].N. 维纳.商务印书馆.2017,
[3]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王作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4]  
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卡尔·雅斯贝尔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人工智能哲学.[M].(英)玛格丽特·A.博登(MargaretA.Boden)编著;刘西瑞;王汉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M].(德)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德)杜特(CarstenDutt)著;金惠敏译;.商务印书馆.2005,
[7]  
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乔瑞金著;.人民出版社.2002,
[8]  
技术与时间.[M].(法)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著;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00,
[9]  
历史与阶级意识.[M].(匈) 卢卡奇; 著.商务印书馆.1999,
[10]  
知识考古学.[M].(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