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思路

被引:54
作者
于贵瑞
伏玉玲
孙晓敏
温学发
张雷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ChinaFLUX; 涡度相关; 通量观测;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FLUXNET;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 [探测技术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涡度相关技术经过长期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直接测定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CO2和水热通量的重要方法.随着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各区域、国家以及国际通量观测研究网络(FLUXNET)也应运而生.在过去10年里,通量观测研究在探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过程及环境控制机理、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格局、寻找“未知碳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为资源、生态和环境等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创造了理想的合作研究平台.随着通量观测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国际通量界将加强引进和开发新的观测技术,扩展通量观测的应用领域,尝试运用通量观测数据来协助研究有关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水文学、气象/气候学、遥感和全球碳循环模型等领域的科学问题.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是FLUXNET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年多的连续观测和研究已在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交换过程及其环境响应机理、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模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中国的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在2003~2005年度都为大气CO2的汇,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也表现为较弱的碳汇,而封育的内蒙古半干旱羊草草原却表现为弱的碳源;在大的空间尺度上,温度和水分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关键环境因子.ChinaFLUX的发展思路拟以典型生态系统通量的联网观测与陆地样带研究相结合为技术途径,开展多尺度、多过程、多途径、多学科的综合集成观测,重点探讨生态系统的水、碳、氮循环过程机理及其耦合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1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青藏高原3种植被类型净生态系统CO交换量的比较 [J].
赵亮 ;
李英年 ;
赵新全 ;
徐世晓 ;
唐艳鸿 ;
于贵瑞 ;
古松 ;
杜明远 ;
王勤学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5, (09) :926-932
[2]  
非平坦下垫面涡度相关通量的校正方法及其在ChinaFLUX中的应用[J]. 朱治林,孙晓敏,袁国富,周艳莲,许金萍,张仁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3]  
复杂地形条件下森林植被湍流通量测定分析[J]. 温学发,于贵瑞,孙晓敏,刘允芬.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4]  
中国亚热带和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模式及环境响应特征[J]. 于贵瑞,温学发,李庆康,张雷明,任传友,刘允芬,关德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5]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J]. 刘允芬,宋霞,孙晓敏,温学发,陈永瑞.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6]  
气象条件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2通量的影响[J]. 关德新,吴家兵,于贵瑞,赵晓松,韩士杰,金昌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7]  
植被光合、冠层导度和蒸散的耦合模拟[J]. 张永强,于强,刘昌明,王靖.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8]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J]. 王秋凤,牛栋,于贵瑞,任传友,温学发.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9]  
鼎湖山森林地表CO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 周存宇,周国逸,张德强,王迎红,刘世忠.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10]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土壤呼吸研究[J]. 沙丽清,郑征,唐建维,王迎红,张一平,曹敏,王锐,刘广仁,王跃思,孙扬.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