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黄土岭麻粒岩中锆石LAM-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和Pb-Pb定年

被引:48
作者
吴元保
陈道公
夏群科
涂湘林
程昊
杨晓志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合肥
[4] 合肥
[5] 广州
[6] 合肥
关键词
麻粒岩; 锆石; 微量元素; Pb-Pb年龄; LAM-ICP-M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阴极发光显微图像显示,大别山黄土岭麻粒岩中的锆石有多期生长的复杂结构,包括古老的残留锆石、原岩中的岩浆锆石、扇形和面形分带的变质锆石及后期退变质锆石.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不同区域锆石进行了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和Pb-Pb定年.扇形和面形分带锆石具有低Th和U含量及Th/U比值,稀土总量低,明显的Eu负异常、重稀土相对亏损和分异小等微量元素特征.这两种类型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中明显的Eu异常及重稀土相对亏损和分异小,表明这两类变质锆石与长石和石榴石平衡共生,形成于麻粒岩相变质阶段.原岩的岩浆锆石则具有典型的壳源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Th,U,Th/U比值及稀土总量高,稀土总量变化范围大,重稀土明显富集等).12个麻粒岩相变质锆石分析点的207Pb/206Pb年龄平均结果为2154±26 Ma(MSWD=3.8).5个原岩岩浆锆石的分析点给出了2741±22Ma(MSWD=1.4)的207pb/206pb年龄.这一结果表明,该样品原岩形成时代为晚太古代(2741±22 M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2154±26 Ma.该样品中还发现有约3.4 Ga的残留锆石,证明该地区存在古太古代的陆壳物质.对锆石进行微区定年的同时进行微区微量元素分析,会对锆石不同区域的形成环境及不同区域获得年龄的解释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制约.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