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山间盆地早白垩世岩石的磁组构和古地磁新结果

被引:7
作者
黄宝春
王永成
朱日祥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吐鲁番; 早白垩世; 古地磁学; 运动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3 [白垩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为进一步认识天山褶皱带及其南北两侧块体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始新世碰撞前的古构造格局,揭示该地区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的总的运动学特征,我们在中国西部的吐鲁番山间盆地内开展了系统的白垩纪古地磁研究。经系统热退磁,绝大多数样品可分离出一具双极性特征的高温剩磁分量,热退磁特征和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这一高温特征分量主要为赤铁矿所携带。正的褶皱和倒转检验结果表明此高温特征分量为成岩时或稍后获得的原生剩磁,与中国西部各块体上所获得的白垩纪古地磁结果相类似,吐鲁番山间盆地的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相对于稳定的欧亚大陆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倾角偏差。但磁组构研究表明吐鲁番盆地早白垩世胜金口组砂岩不仅具有较弱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且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与高温特征剩磁倾角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由吐鲁番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磁极与塔里木和准噶尔地块的结果及稳定欧亚大陆的古地磁视极移曲线相对比,发现吐鲁番山间盆地在新生代印度板块的碰撞和持续挤压下相对于其南侧的塔里木地块未发生明显的构造运动;但相对于其北侧的准噶尔地块和欧亚大陆之问可能存在明显的南北向构造缩短。
引用
收藏
页码:362 / 37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东祁连造山带陆相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J].
杨天水 ;
杨振宇 ;
孙知明 ;
林爱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9) :735-744
[2]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及其动力学含义 [J].
赵俊猛 ;
刘国栋 ;
卢造勋 ;
张先康 ;
赵国泽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272-282
[3]   等温剩磁各向异性及其在磁倾角校正中的应用 [J].
方大钧 ;
沈忠悦 ;
谈晓冬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5) :719-724
[4]   用GPS研究南天山(伽师)地区现今地壳变形附视频 [J].
王琪 ;
丁国瑜 ;
乔学军 ;
王晓强 .
地震学报, 2000, (03) :263-270+336
[5]  
塔里木盆地南缘中一新生代火山岩古地磁新结果[J]. 孟自芳,邓云山,丁兆海,郑彦鹏,李永安,孙东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S1)
[6]  
塔里木地块新生代古地磁结果及显生宙视极移曲线[J]. 方大钧,王朋岩,沈忠悦,谈晓冬.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S1)
[7]   用古地磁资料探讨柴达木地块构造演化 [J].
吴汉宁 ;
刘池阳 ;
张小会 ;
任战利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1) :9-14
[8]   青藏高原古地磁研究新结果 [J].
董学斌 ;
王忠民 ;
谭承泽 ;
杨惠心 ;
程立人 ;
周姚秀 .
地质论评, 1991, (02) :160-164
[9]  
New space geodetic constrain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eformation in Central Asia[J] . Ch. Reigber,G.W. Michel,R. Galas,D. Angermann,J. Klotz,J.Y. Chen,A. Papschev,R. Arslanov,V.E. Tzurkov,M.C. Ishanov.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1 (1)
[10]  
Palaeomagnetism of Cretaceous to Tertiary sediments from southern Tibet: evidence for the extent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India prior to the collision with Eurasia[J] . A. Patzelt,Huamei Li,Junda Wang,E. Appel.Tectonophysics . 199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