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碳酸盐岩和非碳酸盐岩上覆土壤CO2来源的对比研究

被引:17
作者
黎廷宇
王世杰
郑乐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贵阳,贵阳,上海
基金
国家攀登计划;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非碳酸盐岩; 土壤CO2;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44 [环境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利用含量和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分别对黔中灰岩、白云岩和粘土岩上覆土层中CO2的来源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不同基岩上覆土壤CO2浓度相比, 灰岩>白云岩>粘土岩; 土层20 cm深度以下, 灰岩上覆土壤CO2的δ13C值介于-12.811‰ ~13.492 ‰ (PDB)、白云岩上覆土壤CO2的δ13C值介于-13.212‰~-14.271‰ (PDB), 粘土岩土壤剖面CO2的δ13C值介于-20.234 ‰ ~-21.485‰ (PDB). 以土壤有机碳和碳酸盐岩的δ13C值为两个同位素端元, 计算CO2来自于碳酸盐岩溶蚀产生的比例, 灰岩上覆土壤为21%~25%, 白云岩上覆土壤为19%~21%, 粘土岩上覆土壤基本上没有碳酸盐岩溶解产生的CO2混入.
引用
收藏
页码:777 / 78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地热CO2-水-碳酸盐岩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CO2来源──以四川黄龙沟、康定和云南中甸下给为例 [J].
刘再华 ;
袁道先 ;
何师意 ;
张美良 ;
张加桂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2) :209-214
[2]  
The seasonal and daily CO2 concentration variance in karst meadow soil profile with depth in Central Guizhou, China[J]. ZHENG Leping~(1,2), LI Tingyu~2, WAN Guojiang~2, WANG Shijie~2 and OUYANG Ziyuan~2 1.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S2)
[3]   表层带岩溶作用:以土壤为媒介的地球表层生态系统过程——以桂林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 [J].
潘根兴 ;
曹建华 .
中国岩溶, 1999, (04) :3-12
[4]   黔中岩溶地区土壤CO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J].
郑乐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6) :514-519
[5]   北京典型溶洞区土壤中的CO2及其对岩溶作用的驱动 [J].
唐灿 ;
周平根 .
中国岩溶, 1999, (03) :18-22
[6]   土壤中的CO2及其对岩溶作用的驱动 [J].
刘再华 ;
何师意 ;
袁道先 ;
赵景波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8, (04) :44-47
[7]   岩溶土壤中CO2浓度、水化学观测及其与岩溶作用关系 [J].
何师意 ;
徐胜友 ;
张美良 .
中国岩溶, 1997, (04) :39-44
[8]   我国农田土壤的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研究 [J].
宋文质,王少彬,苏维瀚,曾江海,王智平,张玉铭 .
环境科学, 1996, (01) :85-88+92
[9]   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J].
翁金桃 .
地球科学进展, 1995, (02) :154-158
[10]   碳循环与全球岩溶 [J].
袁道先 .
第四纪研究, 1993, (0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