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对空气CO2浓度增高响应的QTL分析(英文)

被引:5
作者
范桂枝
蔡庆生
王春明
万建民
朱建国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 CO2浓度; 数量性状位点(QTL);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自由空气CO2浓度增加设施(Free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FACE)使得实际地模拟未来植物生长所处的CO2浓度增加环境变为可能。FACE下,作物生长和产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加速和提高,而分析作物产量因子对CO2浓度增加响应的遗传基础将有利于对CO2环境变化做出敏感响应的遗传特性的认识,有利于适合未来空气CO2浓度增加环境的高产品种的培育。以粳稻品种Asominori与籼稻品种IR24的杂交组合所衍生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分别在FACE(约570μmolCO2/mol)和正常大气(约370μmolCO2/mol)下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FACE下,Asominori和IR24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下的,并且FACE下,65个置换系的变幅范围均大于对照下的;在第1,2,4,6,7,9和12染色体上检测到LOD值在2.5~5.7范围内的控制上述产量性状的20个QTL,其中有3个可以同时在FACE和正常大气下检测到,其余的则只是在某一种CO2环境下检测到。此外,还检测到2个QTL(qFT12andqGP4)存在着与环境的加性互作效应。可以推论,空气中CO2浓度的增加诱导了部分对CO2浓度敏感的QTL表达,控制水稻产量性状的QTL与CO2增加的环境发生了互作效应。预计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途径可以培育出适用于未来CO2浓度增加环境下的高产水稻品种。
引用
收藏
页码:1066 / 107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利用CSSLs群体研究稻米粒型QTL的表达稳定性 [J].
万向元 ;
刘世家 ;
王春明 ;
江玲 ;
翟虎渠 ;
吉村醇 ;
万建民 .
遗传学报, 2004, (11) :1275-1283
[2]   水稻株高、抽穗期和有效穗数的QTL与环境的互作分析 [J].
袁爱平 ;
曹立勇 ;
庄杰云 ;
李润植 ;
郑康乐 ;
朱军 ;
程式华 .
遗传学报, 2003, (10) :899-906
[3]   利用粳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检测水稻抗亚铁毒胁迫有关性状QTL(英文) [J].
万建林 ;
翟虎渠 ;
万建民 ;
安井秀 ;
吉村淳 .
遗传学报, 2003, (10) :893-898
[4]   利用RIL和CSSL群体检测水稻种子休眠性QTL [J].
江玲 ;
曹雅君 ;
王春明 ;
翟虎渠 ;
万建民 ;
吉村醇 .
遗传学报, 2003, (05) :453-458
[5]  
开放系统中农作物对空气CO2浓度增加的响应[J]. B.A.Kimball,朱建国,程磊,K.Kobayashi,M.Bindi.应用生态学报. 2002(10)
[6]   作物数量性状基因研究进展 [J].
邢永忠 ;
徐才国 .
遗传, 2001, (05) :498-502
[7]   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在盐胁迫与非胁迫条件下的对比研究 [J].
龚继明 ;
郑先武 ;
杜保兴 ;
钱前 ;
陈受宜 ;
朱立煌 ;
何平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0, (06) :561-569
[8]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定位复杂数量性状基因的方法 [J].
朱军 .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3) :111-119
[9]   Photosynthetic CO2 uptake in seedlings of two tropical tree species exposed to oscillating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CO2 [J].
Holtum, JAM ;
Winter, K .
PLANTA, 2003, 218 (01) :152-158
[10]  
Molecular marker dissection of rice ( Oryza sativa L.) plant architecture under temperate and tropical climates[J] . S. Kobayashi,Y. Fukuta,T. Sato,M. Osaki,G. S. Khush.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