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bed.) Roem.]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英文)

被引:28
作者
张春雨
陈学森
何天明
刘晓丽
冯涛
苑兆和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新疆野苹果; SSR标记; 群体遗传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 S661.1 [苹果];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摘要
以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的巩留县莫合镇库尔德宁、新源县交吾托海、霍城县大西沟和塔城地区的裕民县巴尔鲁克山4个种下居群的109个新疆野苹果实生株系为材料,利用8对苹果SSR引物进行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8对SSR引物在4个居群中可平均扩增出16条带,其中巩留县居群多态性带数百分比最高为89.06%,各位点平均Nei基因多样度为0.257;4个群体共扩增出128个位点,在种级水平及巩留县、新源县、霍城县和裕民县4个居群水平多态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00%、88.28%、84.38%、87.50%、78.12%,种级水平Nei基因多样度(H=0.2619)和香农信息指数(I=0.4082)大于种下居群,4个种下居群Nei基因多样度和香农信息指数比较巩留县>霍城县>新源县>裕民县;巩留县居群和新源县居群遗传一致度最大,遗传距离最近;根据基因分化系数(GST=0.064)值,测得的基因流Nm为7.265。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巩留县和新源县居群遗传关系最近,霍城县居群次之,裕民县居群远离其他3个居群,巩留县、新源县、霍城县和裕民县4个居群是相对独立的群体,但同时存在部分基因交流。所有参数分析表明,巩留县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故在制定原位种质保护计划时应优先考虑巩留县居群。
引用
收藏
页码:947 / 95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天山野果林的发生、演变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侯博
    许正
    [J].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11) : 128 - 133
  • [2] 中国的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建设
    郑殿升
    杨庆文
    [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4, (04) : 386 - 388+396
  • [3] 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新疆野苹果多态性试验简报
    李天俊
    胡忠惠
    王丽
    [J]. 天津农业科学, 2003, (03) : 27 - 29
  • [4] 用SSR标记研究柑橘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英文)
    庞晓明
    胡春根
    邓秀新
    [J]. 遗传学报, 2003, (01) : 81 - 87
  • [5]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徐宏发
    王静波
    [J]. 生态学杂志, 2001, (03) : 41 - 46
  • [6] 分子系统学在生物保护中的意义
    王文
    [J]. 生物多样性, 1998, (02) : 59 - 63
  • [7] 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
    张新时
    [J]. 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 1973, (02) : 239 - 253
  • [8] Genetic Diversity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Xinjiang Wild Apple ( Malus sieversii )[J] . Xuesen Chen,Tao Feng,Yanmin Zhang,Tianming He,Jianrong Feng,Chunyu Zhang.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2007 (2)
  • [9] Microsatellite markers spanning the apple ( Malus x domestica Borkh.) genome[J] . E. Silfverberg-Dilworth,C. L. Matasci,W. E. Weg,M. P. W. Kaauwen,M. Walser,L. P. Kodde,V. Soglio,L. Gianfranceschi,C. E. Durel,F. Costa,T. Yamamoto,B. Koller,C. Gessler,A. Patocchi.Tree Genetics & Genomes . 2006 (4)
  • [10] Phylogeny of the Malus (Apple Tree) Species, Inferred from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Molecular DNA Analysis[J] . A. V. Forte,A. N. Ignatov,V. V. Ponomarenko,D. B. Dorokhov,N. I. Savelyev.Russian Journal of Genetics . 200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