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斑蛙种群的线粒体DNA多样性和生物地理演化过程的初探

被引:31
作者
杨玉慧
张德兴
李义明
吉亚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黑斑蛙;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 第四纪冰期; 更新世; 基因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本文通过对黑斑蛙 8个地方种群 2 5 7个标本的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探讨了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过程。对所检测出的 79个单倍型的分析表明 :黑斑蛙在我国分布区内中部地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南北边缘种群。种群间基因流同地理隔离距离呈显著负相关 ,种群遗传分化符合距离隔离或脚踏石模型。线粒体单倍型以广西和四川种群的个体的遗传分化为最深 ,反映出西部山区的屏障隔离效应。单倍型歧点分布分析表明 ,约 10 3- 2 2 6万年前 ,即在末次间冰期 ,黑斑蛙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种群扩张事件。单倍型的分布格局和共享情况显示黑斑蛙种群在冰期后的重新扩张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南往北的递进式扩散形式。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波动导致了黑斑蛙适宜生境在纬度方向上的平移 ,进而导致黑斑蛙种群随生境变化而进行扩张或收缩 ,使黑斑蛙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能始终保持在分布区中间高而南北两端低 ,并形成了现代的分布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20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对中国飞蝗种下阶元划分和历史演化过程的几点看法 [J].
张德兴 ;
闫路娜 ;
康乐 ;
吉亚杰 .
动物学报, 2003, (05) :675-681
[3]  
中国动物地理[M]. 科学出版社 , 张荣祖著, 1999
[4]  
中国两栖动物图鉴[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费梁执行主编, 1999
[5]  
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 1985
[6]  
Climate variation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J] . Tandong Yao,L. G. Thompson,Yafeng Shi,Dahe Qin,Keqin Jiao,Zhihong Yang,Lide Tian,E. M. Thompso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1997 (6)
[7]  
Human Genetics,Part A:The Unfolding Genome .2 Nei M. Alan R Liss . 1982
[8]  
The genetic consequences of long dispersal during colonization .2 Nichols,R.A,Hewitt,G.M. Heredity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