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雄蕊合生的多样性、适应意义及分类学意义初探

被引:10
作者
任明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关键词
进化; 花部综合征; 合蕊柱; 单体雄蕊; 传粉; 繁殖生态学; 聚药雄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4 [植物形态学]; Q949 [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1 ;
摘要
定义并总结了雄蕊合生现象,对雄蕊合生的类型、适应意义、进化及分类学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总结。本文定义"雄蕊合生"为,花内雄蕊与雄蕊之间部分或整体的结合生长,既包括愈合与黏合,也包括结合紧密的贴生和靠生。根据雄蕊合生部位的不同,将雄蕊合生分为"花丝合生"、"花药合生"和"花丝花药均合生"等三大类。每一类中还存在着合生程度不同的子类型。雄蕊合生的结构还可能进一步与柱头或花柱合生在一起,形成"合蕊柱"一类的复杂结构。雄蕊合生在裸子植物较进化的科如百岁兰科和买麻藤科中就出现了,在种子植物中集中分布在近50个科内,且从系统关系来看,雄蕊合生各个类型可能发生过多次进化上的反复。在被子植物中,花丝合生类型更多地与较早进化的类群联系在一起,且多出现在离瓣花中;花药合生及花丝花药均合生则较晚进化,多与有着明显花冠筒的合瓣花伴随出现。这暗示着,雄蕊的合生结构有可能与花部其他特征一起影响了植物的繁殖过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目前,还没有实验研究针对雄蕊合生各个类型开展实验以揭示其发育机制和适应意义。理论上,花丝合生能增强雄蕊的强度,有时候还形成了围绕子房与花柱的杯状、管状或环状结构,能对子房和花柱有着保护作用且承受传粉者在花内移动的压力;花丝合生还可将雄蕊固定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位置,使得花药接触传粉者身体的部位相对固定,减少了花粉浪费。花药合生能将花内花药都集中到同一个位置,花粉接触传粉者身体的同一部位,从而降低花粉损耗和提高异交授粉的准确性。花丝花药均合生可以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合生方式的适应意义,而且还极大改变了雄蕊的结构与空间位置,改变了花药与柱头之间的空间位置(雌雄异位),对花内自交可能性和雌雄功能干扰有着潜在的影响。雄蕊合生各个类型的适应意义及其对访花者类型与行为和植物繁殖策略的影响,还需要开展实验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由于雄蕊形态与结构较为稳定,雄蕊合生的不同方式以及合生程度可以作为科与种的分类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452 / 46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海滨锦葵的滞后自花授粉策略 [J].
阮成 ;
江钦佩 ;
韩睿明 .
科学通报, 2004, (24) :2620-2622
[2]   植物交配系统的进化、资源分配对策与遗传多样性 [J].
张大勇 ;
姜新华 .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02) :130-143
[3]  
图解植物学词典[M]. 科学出版社 , (美)詹姆斯·吉·哈里斯(JamesG.Harris),(美)米琳达·沃尔芙·哈里斯(MelindaWoolfHarris)著, 2001
[4]  
中国植物志[M]. 科学出版社 , 丘华兴等 编著, 1988
[5]   Evo-devo and constraints on selection [J].
Brakefield, Paul M. .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6, 21 (07) :362-368
[6]   Gynostemium micromorphology and pollination in Epipactis microphylla (Orchidaceae) [J].
Bonatti, Piera Medeghini ;
Sgarbi, Elisabetta ;
Del Prete, Carlo .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2006, 119 (05) :431-437
[7]  
Pollination Biology of Aristolochia grandiflora (Aristolochiaceae) in Veracruz, Mexico[J] . K. S. Burgess,J. Singfield,V. Melendez,P. G. Kevan.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 2004 (2)
[8]   Effects of low-efficiency pollinators on plant fitness and floral trait evolution in Campanula americana (Campanulaceae) [J].
Lau, JA ;
Galloway, LF .
OECOLOGIA, 2004, 141 (04) :577-583
[9]  
Cryptic dioecy in Mammea (Clusiaceae)[J] . M. Dunthorn.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 2004 (3)
[10]  
Developmental evidence for stamen number reductionin populations of Hibbertia fasciculata (Dilleniaceae)[J] . S. C. Tucker,P. Bernhardt.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