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信息可获得性指数差异与路径演变

被引:1
作者
胡伟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信息可获得性;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分析; 信息经济;
D O I
10.14017/j.cnki.2095-5766.2017.0063
中图分类号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新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信息使用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基于可获得性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31个省(市、区)从2001—2013年的数据,测算出一组具有区域对比与时间对比意义的信息可获得性指数,并运用重心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对区域信息可获得性指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信息可获得性省际差异明显,且省际差异呈扩大态势;第二,信息可获得性区域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中西部地区近年来提升较快;第三,2001—2013年,信息可获得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第四,信息可获得性增长与经济增长空间上接近同分布。对此,各省(市、区)应切实完善好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着力提升信息可获得性,促进信息要素在区域内有序自由流动与高效利用,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5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信息可获得性测算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J].
胡伟 .
工业经济论坛, 2015, (02) :105-114
[2]   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J].
齐亚伟 ;
刘丹 .
经济经纬, 2014, 31 (04) :74-79
[3]   网络、信息池与时间复制——网络复制经济模型 [J].
张永林 .
经济研究, 2014, 49 (02) :171-182
[4]   我国区域信息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 [J].
蒋建华 ;
刘程军 ;
刘刚 ;
王一铭 .
中国科技论坛, 2014, (02) :92-97
[5]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 [J].
孙中伟 ;
金凤君 ;
王杨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8, (04) :44-49
[6]   信息化与省域经济增长研究 [J].
王铮 ;
庞丽 ;
腾丽 ;
吴静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1) :35-39
[7]   信息经济时代产业组织模块化与垄断结构 [J].
刘茂松 ;
曹虹剑 .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08) :56-64
[8]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J].
徐升华 ;
毛小兵 .
管理世界, 2004, (08) :75-80
[9]   区域差距与区域信息化:一体化互动关系 [J].
胡晓鹏 .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04) :65-69
[10]   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J].
胡鞍钢 ;
周绍杰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3) :34-4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