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基于农户净收益最大化的宏观乡城迁移模型
被引:19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国辉
机构
: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来源
:
中国人口科学
|
2006年
/ 02期
关键词
:
农户净收益;
宏观;
乡城迁移;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C922.2 [];
学科分类号
:
020106 ;
摘要
:
文章从中国的乡城迁移是农户家庭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家庭劳动在城乡间的配置追求家庭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行为这一假设出发,建立了基于农户劳动配置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宏观乡城迁移模型,从而把制度、生活成本和农村非农产业等变量引入模型,把非永久乡城迁移、回流和非永久乡城迁移向永久乡城迁移的转换纳入分析框架,并从简化的模型入手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乡城迁移宏观流量的影响,并利用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检验。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7+95 +9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J].
王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
王放
.
人口研究,
2004,
(03)
:60
-67
[2]
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
[J].
孙晓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孙晓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姚波
;
黄英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黄英维
.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
(06)
:23
-25
[3]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
[J].
陈扬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
陈扬乐
.
人口与经济,
2001,
(02)
:52
-58
[4]
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
[J].
周天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
周天勇
.
经济研究,
2001,
(03)
:75
-82
[5]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J].
高立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
高立金
.
农业技术经济,
1997,
(05)
:36
-39
[6]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
[J].
刘建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刘建进
.
中国农村经济,
1997,
(06)
:15
-22
[7]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李竞能编著, 2004
←
1
→
共 7 条
[1]
“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J].
王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
王放
.
人口研究,
2004,
(03)
:60
-67
[2]
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
[J].
孙晓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孙晓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姚波
;
黄英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黄英维
.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
(06)
:23
-25
[3]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
[J].
陈扬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
陈扬乐
.
人口与经济,
2001,
(02)
:52
-58
[4]
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
[J].
周天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
周天勇
.
经济研究,
2001,
(03)
:75
-82
[5]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J].
高立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
高立金
.
农业技术经济,
1997,
(05)
:36
-39
[6]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
[J].
刘建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刘建进
.
中国农村经济,
1997,
(06)
:15
-22
[7]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李竞能编著, 200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