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与中国储蓄之谜分析

被引:5
作者
李军 [1 ]
张丹萍 [2 ]
机构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
关键词
储蓄率; 决定机制; “储蓄之谜”; 供给与需求;
D O I
10.13653/j.cnki.jqte.2012.08.009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832.22 [储蓄]; F830.48 [储蓄、存款业务];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1201 ; 020204 ;
摘要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01+113 +1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金融市场对中国储蓄率影响分析——基于修正的生命周期模型的实证分析 [J].
江春 ;
翁强 .
区域金融研究, 2009, (04) :4-7
[2]   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 [J].
单豪杰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10) :17-31
[3]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J].
张军 ;
章元 .
经济研究, 2003, (07) :35-43+90
[4]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 [J].
余永定 ;
李军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1) :123-133+207
[5]   中国平均利润率的估算 [J].
唐志宏 .
经济研究, 1999, (05) :63-67
[6]  
中国高储蓄辨伪[N]. 刘煜辉.第一财经日报. 2009 (A13)
[7]  
高储蓄率 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N].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证券报. 2006 (A14)
[8]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王小鲁,樊纲主编, 2000
[9]  
高级宏观经济学[M]. 商务印书馆 , (美)戴维·罗默(DavidRomer)著, 1999
[10]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
Modigliani, F ;
Cao, SL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 42 (01) :14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