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

被引:81
作者
朴松爱 [1 ]
樊友猛 [2 ]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2] 济宁市中华文化标志城办公室
关键词
文化空间; 大遗址旅游; 曲阜片区大遗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大遗址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实现 [J].
王京传 .
社会科学家, 2009, (01) :92-95+99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 [J].
李玉臻 .
学术论坛, 2008, (09) :178-181
[3]   论“文化空间” [J].
向云驹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3) :81-88
[4]   空间生产的逻辑 [J].
林晓珊 .
理论与现代化, 2008, (02) :90-95
[5]   空间的生产 [J].
赵文 .
国外理论动态, 2006, (01) :57-58
[6]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张一兵, 2006
[7]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包亚明主编, 2003
[8]  
Culture:A Critical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 A.L,Kroeber,Clyde Kluckhohn. Ranclom House . 1952
[9]  
Culture on Display: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Visitability. Dicks B. Open University Press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