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被引:3
作者:
李艳慧
李旅萍
林国华
机构: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2] 广东惠州市人民医院
[3]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广州
[4] 广东
[5] 广州
来源:
关键词:
颅内栓塞/针灸疗法;
中风/针灸疗法;
肾上腺素/血液;
去甲肾上腺素/血液;
D O I:
10.13359/j.cnki.gzxbtcm.2004.05.013
中图分类号:
R246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 观察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病灶定位围针组(31例)采用X线断层扫描成像术(CT)确定病灶位置,以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为针刺部位;头针组(30例)采用传统的头针运动区和感觉区为针刺部位。针刺治疗30次,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病灶定位围针组基本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无效0例;头针组基本痊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0例;统计结果显示,病灶定位围针组疗效优于头针组(P<0.05)。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浆NE、E含量(均P<0.01),且以病灶定位围针组的作用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 病灶CT定位围针能明显改善中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浆NE、E含量,从而减轻由于异常释放的NE、E造成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脑损害,使血管扩张、脑循环改善而促进脑组织的代偿能力,故认为病灶CT定位围针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一种有效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376 / 378
页数: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