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农户家庭农地流转及形成根源——以东部沿海苏鲁浙三省为例
被引:29
作者:
史清华
贾生华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2]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农地;
流转行为;
东部地区;
D O I:
10.19365/j.issn1000-4181.2003.05.006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本文以中国东部农村经济相对较发达的苏鲁浙为例,对农地流转进行了广泛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三省农村经济均较发达,但省际间差异非常明显,且呈由北向南递增趋势。浙江最为发达,而山东则相对较贫。发达程度与其家庭拥有的农地规模大小正好呈相反趋势。随着农户经济非农化进程的加快,农地流转行为明显增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出现一种明显淡化现象,且表现为由北向南的一种递减趋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地流转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由高收入户向低收入户流转,流转方式也由以转包为主的形式向其它方式过渡。影响农地流转的内生因素有:家庭人口规模、劳动者平均学龄、家庭经营非农化程度以及农地的零碎化程度等。外生因素诸如省际间的文化差异性以及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变化等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农地流转行为的发生完全符合农户经济理性行为准则,即农地在家庭经营中配置的比较效率。用经济学的话说,相对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农地在农户间流转的根源动因。这一结论是制定农地调整政策重要的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54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