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潜在课程研究的反思

被引:3
作者
吴娴兰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
关键词
潜在课程; 本土化; 课程编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3.3 [教材研究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正>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理论研究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60年代末,潜在课程——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研究课题,以其独特的角度及宽阔的视野在课程研究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潜在课程的研究萌芽,一般认为应追溯到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思想。或许可以更早,因为从潜在课程研究的内容来看,较为关注教学的教育性,而关于这一问题早在第斯多惠等教育家那里便可以寻到精辟的论说,只是这些萌芽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 [J].
郑金洲 .
外国教育动态, 1989, (01) :46-50+26
[2]   隐蔽课程与社会控制 [J].
周桃平 ;
周建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1) :15-19
[3]   隐性课程的“场”效应 [J].
吴丽萍 .
教学与管理, 1996, (03) :6-7
[4]   潜在课程简论 [J].
靳玉乐 .
课程教材.教法., 1993, (06) :48-51
[5]   20世纪隐蔽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评析(上) [J].
李复新 .
课程教材.教法 . , 1998, (10) :56-60
[6]   试析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其功能 [J].
庞学光 .
江西教育科研, 1994, (04) :46-48
[7]  
潜在课程初探[J]. 吴也显.教育研究. 1987 (11)
[8]  
教学论原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日)佐藤正夫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