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鲌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22
作者
刘恩生 [1 ]
吴林坤 [2 ]
曹萍 [2 ]
丁淑荃 [1 ]
杨启超 [1 ]
机构
[1]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2] 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
关键词
太湖; 翘嘴红鲌; 蒙古红鲌; 食物组成; 种群数量; 生态效应;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07.03.043
中图分类号
S931 [水产资源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2003~2005年的食性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研究了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在鱼类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食性分析表明: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其次是小型鱼类和虾。其中鲚鱼在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消化道的出现率分别为95.24%、59.26%;在翘嘴红鲌食物中的重量组成比例为59.2%±11.4%。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年鲌鱼平均年产量为406.4±102.5 t、占渔获总量的6.28%±0.85%;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1 090.8 t、占渔获总量7.65%;1993年后鲌鱼资源在快速减少,由1993年的922.3 t、占6.55%下降到近年的100~160 t、仅占渔获总量的0.4%0.8%。2004年调查表明,在74 667kg渔获物中,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仅占0.0038%。分析历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鲌鱼数量的不断减少,鲚鱼和小型其它鱼类均呈相反的快速增加趋势,而银鱼则有大体一致的持续下降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发现,鲌鱼-鲚鱼、鲌鱼-小型鱼类渔获量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鲌鱼-银鱼渔获量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对鲚鱼和小型鱼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银鱼可能有间接促进作用;人为过度捕捞使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群落向鲚鱼为绝对优势种、小型鱼类不断增加的方向变化。鲚鱼和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快速增加抑制了浮游动物、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这是太湖蓝藻频繁暴发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湖泊放养渔业对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J].
张国华 ;
曹文宣 ;
陈宜瑜 .
水生生物学报, 1997, (03) :271-280
[2]   太湖翘嘴红鮊的生物学及其增殖问题的探讨 [J].
许品诚 .
水产学报, 1984, (04) :275-28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