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

被引:211
作者
桂华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农地整治; 项目制; 公共品供给; 技术理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302 ; 083306 ; 0903 ;
摘要
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公共品主要采取项目制的供给方式。考察农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发现,项目制具有较强的"技术理性"特征,在向下"委托"项目时,项目管理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项目"监督"问题,但却陷入对"代理人"的"激励"不足困局。当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不能被调动起来参与解决农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治理问题时,就会发生项目"进村"困境,造成国家供给农村公共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了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可以借资源输入激活基层民主,通过引入"自下而上决策机制"来优化公共品供给体制。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2]   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J].
渠敬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5) :113-130+207
[3]   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 兼论“项目治国” [J].
周飞舟 .
社会, 2012, 32 (01) :1-37
[4]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J].
折晓叶 ;
陈婴婴 .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4) :126-148+223
[5]   乡村治理一百年 [J].
贺雪峰 .
天涯, 2007, (03) :43-47
[7]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 [J].
叶兴庆 .
经济研究, 1997, (06) :57-62
[8]  
八次危机[M]. 东方出版社 , 温铁军, 2013
[9]  
以利为利[M]. 上海三联书店 , 周飞舟, 2012
[10]  
地权的逻辑[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贺雪峰,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