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成与互动机制

被引:5
作者
陈强 [1 ]
方付建 [2 ]
曾润喜 [1 ]
机构
[1] 不详
[2]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 不详
[4]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 不详
关键词
虚拟社会; 虚拟互动; 社会分层; 社会治理;
D O I
10.13833/j.cnki.is.2016.01.024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虚拟社会是符号化和数字化的现实社会中的人在互联网建构的虚拟空间内依据特定规则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化场域。时间虚化、流动空间、弱关系占主导的社会关系是虚拟社会的主要特征。虚拟社会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网民流、信息流、媒体流、空间流,并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虚拟社会中以议题和事件为核心的焦点式互动进行剖析,进而把握虚拟社会内部运行规律。其政策意义在于虚拟社会治理要以现实社会为落脚点、虚拟社会治理政策法规的制定要考虑到网络应用平台的差异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对网络民意信息进行甄别和挖掘。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2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虚拟社会管理学术进展述评 [J].
王薇 ;
汤敏佳 ;
杜骏飞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2) :79-83+139
[2]   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 [J].
谢金林 .
公共管理学报, 2012, 9 (01) :80-93+126
[3]   网络事件中元信息文本的议题建构与微观修辞研究 [J].
喻国明 ;
李彪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11) :29-33
[4]   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李钢 .
行政管理改革, 2011, (04) :77-80
[5]   中文BBS论坛中涉日议题的网络民族主义呈现 [J].
安珊珊 ;
杨伯溆 .
青年研究, 2011, (02) :48-60+95
[6]   网络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 [J].
彭兰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2) :88-94
[7]   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 [J].
谢俊贵 .
社会科学研究, 2010, (06) :106-112
[8]   网络空间内意见领袖在消费者维权活动中的作用——以惠普“质量门”事件为例 [J].
丁汉青 ;
李华 .
新闻大学, 2010, (03) :128-137
[9]   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 [J].
钟瑛 ;
余秀才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 18 (04) :45-5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