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艺术与空间科学

被引:78
作者
比尔·希利尔
杨滔
机构
[1]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研究生院
关键词
空间网络; 城市生长过程; 轴线分析; 线段角度分析; 空间; 艺术; 科学;
D O I
10.16414/j.wa.2005.11.003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城市这个庞然巨物由于有了人的活动而变得生机盎然。城市实体和人的活动是如何联系的?俨然有序的城市是如何从人类生活的历史长河中突现的?城市物质形态又是如何与居民的经济、社会以及认知活动相关联的?在宏观的层面上,城市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的,而每一个个体又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体验它的,这样我们就陷入了看似矛盾的两种视角来看城市:客观而相对抽象的整体视角以及现象学的局部视角。本文从空间句法出发,希望建立一种城市生长理论,以此来调和上述两极分化的观点。它的立足点就是把城市看成空间网络,并把空间看成物质性城市、体验的城市、社会经济的城市和认知的城市的共同媒介。因此,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作为物体的城市和作为体验的城市就合二为一了。我们应该如何从空间角度来讨论城市?我将首先解释我研究空间的基点,那就是空间句法,解释它是如何作为一种空间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在科研和设计实践中的。其次,我将阐述我们如何用空间句法来发现人类理解、体验以及利用空间的主要特征。借助这种自足的空间理论以及人类理解空间的理论,我们可以勾画出在两个阶段中城市生长的理论,一是人类聚集建筑物的过程是如何形成城市特色空间形态的,二是聚集的建筑物是如何通过影响人类的活动而成为赋有生气的城市的。总之,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的产品。它们特有的形态和功能反映了人类是什么以及我们能如何生存。这也许就是城市是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6
页数:1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