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分子研究现状

被引:28
作者
徐平西
机构
[1]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室
关键词
分子; 生物活性; 机体; ATP; 毒性作用; 尿毒症患者; 组份; 活性成份; 实验结果; 生物学活性; 分子假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中分子的发现对传统的尿毒病成因观点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传统观念认为,尿毒症主要是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肌酐、尿素、尿酸等)不能被有效地排泄而在体内集聚造成毒性的结果,而医学实践却与这一观念产生了矛盾.1965年Scribner用透析治疗肾功能不全时发现,腹膜透析比对上述分子清除效率高的血液透析疗效更佳.比较两者,不同之处只是腹膜透析膜的孔隙比用于血液透析的纤维滤膜来得大,可允许较大的分子通过.1972年Babb及其在西雅图的同事配套使用了不同的透析系统对尿素症患者作进一步临床观察.结果发现与尿素症中毒有关的因子既不是小分子化合物也不是生物大分子子,而是分子量为300~2000Daltons的所谓中分子(Middle Molecules,MM).于是提出了中分子假说.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0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