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丹麦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被引:4
作者
:
孙晓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孙晓轲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车雪莲
[
2
]
机构
:
[1]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2]
合肥学院教育系
来源
:
外国教育研究
|
2017年
/ 44卷
/ 01期
关键词
:
丹麦;
幼儿园课程;
民主;
教化;
个性化课程;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612 [教学理论、教学法];
学科分类号
:
040102 ;
摘要
:
丹麦幼儿园课程先后经历了"零课程"时期和课程"标准化"时期。2004年丹麦国家课程指南颁布之前的幼儿园课程是"零课程",它是以活动、关怀、关系、发展等关键词来进行描述的。2004年8月,政府通过了幼儿园课程法案。自此,丹麦进入幼儿园课程"标准化"时期。法案所规定的课程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集中制的课程,而是为教育机构提供的基本的教育框架和课程指南。2013年的丹麦日托法案重新修订了丹麦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更全面地描述了幼儿园课程指南。尽管丹麦幼儿园课程经历了诸多变化和充实,但民主精神、教化原则、个性化课程的设计依然是丹麦幼儿园课程演变之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局限与重构
[J].
张苏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张苏辉
.
湖南社会科学,
2013,
(01)
:101
-103
[2]
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向瑞吉欧课程学习什么
[J].
潘月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潘月娟
.
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1)
:42
-44
[3]
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华
.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35
(04)
:7
-12
[4]
A Nordic Perspective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olicy
[J].
Karila, Kirsti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33014 Univ Tampere, Sch Educ, Univ Tampere, Tampere, Finland
33014 Univ Tampere, Sch Educ, Univ Tampere, Tampere, Finland
Karila, Kirsti
.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2,
47
(04)
:584
-595
[5]
Care and Education: Towards a New Paradig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 . Child and Youth Care Forum . 2006 (5)
←
1
→
共 5 条
[1]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局限与重构
[J].
张苏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张苏辉
.
湖南社会科学,
2013,
(01)
:101
-103
[2]
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向瑞吉欧课程学习什么
[J].
潘月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潘月娟
.
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1)
:42
-44
[3]
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华
.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35
(04)
:7
-12
[4]
A Nordic Perspective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olicy
[J].
Karila, Kirsti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33014 Univ Tampere, Sch Educ, Univ Tampere, Tampere, Finland
33014 Univ Tampere, Sch Educ, Univ Tampere, Tampere, Finland
Karila, Kirsti
.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2,
47
(04)
:584
-595
[5]
Care and Education: Towards a New Paradig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 . Child and Youth Care Forum . 2006 (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