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研究的微观动力

被引:5
作者
严建新
王续琨
机构
[1] 不详
[2]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科学研究; 微观动力; 科学家; 科学人; 经济人;
D O I
10.19445/j.cnki.15-1103/g3.2006.01.011
中图分类号
G301 [科学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当前的学风浮躁现象与科学研究的微观动力有关。寻求对好奇心的满足一直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动力。在科学研究高度职业化的大科学时代,对综合利益的诉求在客观上也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从而使科学家表现出科学人和经济人的双重角色,并都以科学共同体的承认为追求目标。共同体中“成果—承认—满足”的机制使科学家的好奇心和好利心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和激励,也导致了建制目标的间接化,但不会影响共同体建制目标的实现。因此,共同体认可科学家对承认的直接追求是一种双赢的折衷。解决学风浮躁的问题必须正视科学家所具有的经济人角色。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经济人”假说的社会学审视 [J].
李国和 .
财经科学, 2003, (S1) :104-106
[2]   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张力──关于科学的动力、目的和社会价值问题的思考 [J].
孟建伟 .
哲学研究, 1998, (07) :16-22
[3]  
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梁国钊主编, 2001
[4]  
科学家的辩白[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英)G.H.哈代等著, 1999
[5]  
居里夫人传[M]. 长春出版社 , 周雁翎等著, 1999
[6]  
科学的自我反思[M]. 湖北人民出版社 , 董毓 编著, 1987
[7]  
科学界的精英[M]. 商务印书馆 , (美)朱克曼(H.Zuckerman)著, 1979
[8]  
科学研究的艺术[M]. 科学出版社[英]贝弗里奇(W·I·B·Beveridge),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