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共同体和平论”

被引:27
作者
郭树永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关键词
冷战后; 国际和平理论; 发展; 安全共同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75 [];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冷战后国际和平理论的突出发展之一是建构主义“共同体和平论”的正式面世。建构主义认为 ,国际社会结构主要决定于共享观念而非物质力量 ,国际结构能够建构国家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均势、霸权以及自由制度主义者所观察的制度固然可以有助于国际和平的实现 ,但均只能从国际结构层面对国家行为实施外在的制约 ,其影响多属暂时性、强迫性或契约性 ,只有建立在国家自律、互信和集体认同基础之上的和平才是牢固的和平 ,才具有最高意义上的合法性。在民族国家体制尚未改变的当代情势下 ,它只能从由主权国家组成的、程度不一的多元安全共同体中找到。共同体能够帮助成员国培育出和平的性情 ,形成一种浓厚的共同体感 ,产生出不以战争手段解决彼此间争端的互信 ,缔建一种有关和平变迁的可依赖预期 ,从而造就一种稳固的国际秩序。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5+109 +10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评“国际制度和平论” [J].
郭树永 .
欧洲, 2000, (01) :39-47
[2]   “经济依存和平论”初探 [J].
郭树永 .
欧洲, 1998, (05) :28-33
[3]   评“霸权稳定论” [J].
郭树永 .
欧洲, 1997, (06) :16-19+10
[4]  
李泽厚哲学文存[M].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李泽厚 著, 1999
[5]  
当代国际关系[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颜声毅主编, 1996
[6]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M].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常向群著, 1992
[7]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 世界知识出版社[美]詹姆斯·多尔蒂, 1987
[8]  
环球时报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