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个争议话题

被引:8
作者
汪仕凯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
关键词
阶级形成; 阶级意识; 阶级反抗; 形成场域; 形成模式;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13.03.011
中图分类号
D412.6 [工会工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阶级形成是分析工人阶级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试图从阶级意识、阶级反抗的理由、阶级形成的场域、阶级形成的关键条件、阶级形成的模式等五个方面来展现阶级形成所包含的内容。在阶级意识层面,理论界存在自我生长和外在灌输两种意见;在反抗的理由层面,理论界存在反抗剥削、反抗商品化、反抗地位歧视三种见解;在关键条件层面,不同的研究者分别强调了新话语的形成、居住空间、组织、国家的重要作用;在形成场域层面,学术界围绕公共领域、生产领域、国家领域展开了争论;在形成模式层面,研究者存在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等不同的理论主张。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28+245 +245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
    陈峰
    [J].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5) : 165 - 188+245
  • [2] 工人政治的逻辑及其变革: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 汪仕凯.复旦大学. 2011
  • [3] 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 普热沃尔斯基 (Przeworski, 2012
  • [4] 劳工的力量[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 西尔弗 (Silver, 2012
  • [5] 制造同意[M]. 商务印书馆 , (美) 布若威, 2008
  • [6] 大转型[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英) 波兰尼, 2007
  • [7] 福利国家的矛盾[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德)克劳斯·奥菲(ClausOffe)著, 2006
  • [8] 斗争的动力[M]. 译林出版社 , (美) 麦克亚当 (Macadam, 2006
  • [9]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2004
  • [10] 韩国工人[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韩)具海根(HagenKoo)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