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天山剪切带型金矿床时代研究

被引:69
作者
陈文 [1 ]
张彦 [1 ]
秦克章 [2 ]
王清利 [1 ]
王义天 [3 ]
刘新宇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新疆东天山; 剪切带型金矿床; Ar-Ar 年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天山造山带中部的秋格明塔什-黄山巨型韧性剪切带内三个典型的剪切带型金矿床——康古尔金矿床、红石金矿床和红山金矿床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金矿床成矿作用和剪切带后期的走滑剪切变形作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耦合关系。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剪切变形作用主活动期的时代为262.9~242.8Ma,而剪切带型金矿床金成矿作用发生在261.0~246.5Ma 之间,恰好落在剪切变形作用主活动期的时代范围之内。这种强烈的耦合关系证明了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晚期的右行走滑剪切变形作用才是剪切带内一系列金矿床成矿作用的主因。金成矿和右行走滑剪切变形之间的时间耦合关系在不同部位还有不同的表现。在剪切带中-西段的康古尔地区,快速抬升发生在261.5~262.9Ma,而康古尔金矿床主成矿期时代范围是261.0~252.5Ma,可以看出,康古尔金矿床成矿作用刚好发生于剪切带中-西段快速抬升之后。在剪切带东段,快速抬升发生在247.1~246.9Ma 期间,位于该剪切带东段北外带的红山金矿床主成矿期的年龄范围是246.9~246.5Ma,表明该金矿也是在剪切带东段快速抬升冷却之后形成的。金矿石 Ar-Ar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未能得到可靠的和早期韧性推覆剪切变形事件相对应的年龄,推测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发生的韧性推覆剪切变形事件可能仅导致了包括金在内的金属元素的初步富集,但由于高温不利于金属元素沉淀和挤压环境不易存在容矿空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此阶段并没有形成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金矿床。只是到了华力西晚期—印支早期,在原韧性推覆剪切带内发生了走滑剪切变形活动,并产生了快速抬升冷却降温到350℃后,在地体缓慢冷却阶段,在脆-韧性剪切带内才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形成金矿床。
引用
收藏
页码:2007 / 201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 [1] 新疆的印支运动与成矿
    朱永峰
    [J]. 地质通报, 2007, (05) : 510 - 519
  • [2] 新疆东天山红山金矿成矿时代研究
    陈文
    张彦
    赵海滨
    韩丹
    王成玉
    [J]. 中国地质, 2006, (03) : 632 - 640
  • [3] 中国新疆及其邻区地质矿产对比研究
    何国琦
    朱永峰
    [J]. 中国地质, 2006, (03) : 451 - 460
  • [4] 东天山大地构造演化的成矿示踪
    王京彬
    王玉往
    何志军
    [J]. 中国地质, 2006, (03) : 461 - 469
  • [5]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年代学、氦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杨富全
    毛景文
    王义天
    赵财胜
    叶会寿
    陈文
    [J]. 地质论评, 2006, (03) : 341 - 351
  • [6] 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残片:中亚地区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的地质记录
    李锦轶
    王克卓
    孙桂华
    莫申国
    李文铅
    杨天南
    高立明
    [J]. 岩石学报, 2006, (05) : 1087 - 1102
  • [7] 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大地构造演化的制约
    肖文交
    韩春明
    袁超
    陈汉林
    孙敏
    林寿发
    厉子龙
    毛启贵
    张继恩
    孙枢
    李继亮
    [J]. 岩石学报, 2006, (05) : 1062 - 1076
  • [8] 新疆天格尔糜棱岩化花岗岩的岩石学及其SHRIMP年代学研究:兼论花岗岩中热液锆石边的定年
    朱永峰
    宋彪
    [J]. 岩石学报, 2006, (01) : 135 - 144
  • [9] 新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成矿作用的构造制约
    王义天
    毛景文
    陈文
    杨富全
    杨建民
    [J]. 岩石学报, 2006, (01) : 236 - 244
  • [10] 新疆东天山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40Ar/39Ar年代学研究
    陈文
    孙枢
    张彦
    肖文交
    王义天
    王清利
    姜立丰
    杨俊涛
    [J]. 地质学报, 2005, (06) : 790 - 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