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化石推测青藏高原的隆起

被引:17
作者
周浙昆
杨青松
夏珂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希夏邦马峰; 南木林; 最接近现代类群; 共存区; 高山栎化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简要回顾了关于青藏高原隆起的不同学术观点,结合对栎属高山栎组的综合研究,以及西藏希夏邦马峰和南木林2个化石点最接近现代类群的共存区分析,佐以化石群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在共存区垂直分布范围,分析了徐仁和Spicer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幅度的研究结果,重新推测了上述两地的古海拔.希夏邦马峰化石点代表的古海拔可能在2500~3500m之间,故此从上新世以来希夏邦马峰地区上升了2200~3400m.而中新世南木林乌龙组上下两段的化石组成所代表的古地理有所不同,下段所代表的古海拔为2500~3000m,上段所代表的古海拔为2800~3000m,故自中新世以来该地区至少抬升了1300m,不支持Spicer认为该地区从中新世以来就没有抬升的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青藏高原隆起和高山栎组(壳斗科)分布的关系 [J].
周浙昆 ;
普春霞 ;
陈文允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6) :884-890
[2]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潘保田 ;
赵志军 ;
宋友桂 .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381-391
[3]   我国水青冈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J].
方精云 ;
郭庆华 ;
刘国华 .
植物学报, 1999, (07) :93-101
[4]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J].
施雅风 ;
李吉均 ;
李炳元 ;
姚檀栋 ;
王苏民 ;
李世杰 ;
崔之久 ;
王富保 ;
潘保田 ;
方小敏 ;
张青松 .
地理学报, 1999, (01) :12-22
[5]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科学通报, 1998, (15) :1569-1574
[6]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马海洲 ;
朱俊杰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16-322
[7]   西藏高山栎类生活史多样性考察报告 [J].
李俊清 ;
郭玉实 ;
李青 ;
李渤生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6, (01) :95-99
[8]   栎属的历史植物地理学研究 [J].
周浙昆 .
云南植物研究, 1993, (01) :21-33
[9]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硬叶栎林的特点与分类 [J].
杨钦周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0, (03) :197-211
[10]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
文世宣 ;
张青松 ;
王富葆 ;
郑本兴 ;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