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模式的人本化重塑:基于风险社会视域

被引:13
作者
金太军
张振波
机构
[1]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镇化模式; 以人为本; 社会风险;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4.03.022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以城镇化为主体战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极速带来资源要素的空间重配,虽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增长和城市规模的外显式扩张,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日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多领域呈现弥散态势,集中表现为文化失范与价值冲突、权力贫困与阶层分化、进取冲动与阶层固化以及管理失序与体制失场,这将使中国社会可能长期呈现"风险社会"状态。应重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具体包括: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归属感与社会认同度;深化城乡互融机制,塑造基于人的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构建新型产城关系,增强城镇化主体的动力与活力。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当代中国民生.[M].李培林; 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M].梁波; 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3]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M].李培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初衷达成度、公平感知度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基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调研数据 [J].
钱文荣 ;
李宝值 .
管理世界, 2013, (09) :89-101
[5]   建设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J].
单永旭 ;
钟志明 .
新视野, 2013, (04) :21-23
[6]   论“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基层治理 [J].
卢汉桥 ;
黄璇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04) :16-23
[7]   社会复合主体:城市公共治理的结构创新——以杭州市城市治理经验为例 [J].
倪咸林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 :30-37
[8]   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空间生成、结构属性与演进前景 [J].
张晨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 (06) :74-79+196
[9]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 [J].
李汉林 ;
魏钦恭 ;
张彦 .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2) :121-143+223
[10]   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J].
厉以宁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2)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