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应用

被引:40
作者
王志章 [1 ]
何刚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流动单元;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是进行已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由于我国东部某油田某区块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问题,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从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18个参数中优选出符合研究区实际的地层流动带指数、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值系数和隔夹层分布密度等7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建立判识函数。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3类,并指出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划分的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及实际开发状况吻合较好。
引用
收藏
页码:362 / 36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 [J].
柳广弟 ;
李剑 ;
李景明 ;
朱筱敏 ;
王震亮 ;
王雅星 ;
谢增业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1) :1-6
[2]   酒西盆地青西油田白垩系泥云岩裂缝油藏特征和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 [J].
赵应成 ;
周晓峰 ;
王崇孝 ;
王满福 ;
郭娟娟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1) :12-15
[3]   气藏综合描述技术在吐哈盆地鄯勒地区第三系浅层气藏描述中的应用 [J].
张虎权 ;
于均民 ;
李在光 ;
陈涛 ;
季卫华 ;
高成全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1) :62-67
[4]   水溶气资源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J].
武晓春 ;
庞雄奇 ;
于兴河 ;
王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5) :416-421
[5]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陈烨菲 ;
彭仕宓 ;
宋桂茹 .
石油学报, 2003, (03) :74-77
[6]   真12块垛一段六油组流动单元的划分及描述 [J].
高兴军 ;
吴少波 ;
宋子齐 ;
谭成仟 .
测井技术, 2000, (03) :207-211+238
[7]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J].
刘吉余 ;
郝景波 ;
伊万泉 ;
张卫东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8, (01) :7-9+97
[8]   序贯指示建模方法在枣南油田储层非均质研究中的应用 [J].
纪发华,熊琦华,吴欣松,陈亮 .
石油学报, 1994, (S1) :179-186
[9]  
石油数学地质[M]. 石油大学出版社 , 李汉林,赵永军编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