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孙淑娟 [1 ]
周勋波 [1 ]
陈雨海 [1 ]
杨国敏 [1 ]
徐德力 [2 ]
杨荣光 [2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山东省泰安市农业气象试验站
关键词
冬小麦; 种群分布; 农田小气候; 热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种分布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7cm×7cm,B:14cm×3.5cm,C:24.5cm×2cm,D:(20+40)cm×1.6cm(行距为20cm和40cm间隔出现),E:49cm×1cm,A处理株距与行距相等,A到E处理株距依次变窄,行距依次变宽。结果表明,行株距分布较均匀的B处理能够明显降低近地面空气温度和0~5cm土壤温度,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减少了棵间蒸发。从能量平衡角度看,B处理能够降低湍流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提高潜热通量,改变近地面的微气候状况。行株距最为均匀的A与B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不同行距对冬小麦麦田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 [J].
孙宏勇 ;
刘昌明 ;
张喜英 ;
陈素英 ;
裴冬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3) :22-26
[2]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 [J].
黄国勤 ;
张明林 ;
刘隆旺 ;
钱海燕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1) :76-78
[3]   放牧退化群落中冷蒿种群生物量资源分配的变化 [J].
王静 ;
杨持 ;
王铁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2) :2316-2320
[4]   种群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 [J].
王本洋 ;
余世孝 .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02) :235-241
[5]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长季热量平衡变化特征 [J].
关德新 ;
吴家兵 ;
王安志 ;
赵晓松 ;
金明淑 ;
徐浩 ;
戴冠华 ;
何秀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0) :1828-1832
[6]   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羊草种群有性生殖数量特征的影响 [J].
李红 ;
杨允菲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5) :819-823
[7]   喷灌对冬小麦生长环境的调节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J].
刘海军 ;
康跃虎 ;
刘士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06) :46-51
[8]   喷灌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研究 [J].
刘海军 ;
康跃虎 ;
刘士平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04) :108-112
[9]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 [J].
兰国玉 ;
雷瑞德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3, (02) :17-21
[10]   地表水热通量研究进展 [J].
孙睿 ;
刘昌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3) :434-438